首 页 | 本会介绍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 慈善功德会 | 本会期刊 | 佛教天地 | 一日禅语 | 国学讲堂 | 明州史话 | 养生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明州史话 > 人物
僧 尼
发布日期:2012-12-11  编辑: 作者: 宁波市佛教协会   浏览:次  改变字体:

慧达

俗姓刘,名萨诃,西晋并州离石(今山西离石县)人,生卒年不详。据传,他原以杀猪为业,杀生无数。晋太康二年(281),因病中梦一梵僧指点,于是弃业出家,更名慧达,以忏杀业。后遍求舍利于洛下、齐城、丹阳,皆勿获。太康三年(282),东游会稽之鄮山乌石岙,忽闻地下钟声,遂哀求益切。越三日,舍利塔从地下涌出,其相青色,似石非石,高一尺四寸,广七寸,露盘五层,四角挺然,光明殊胜。慧达于是修立龛堂供之,结茅守护,直至老死于此。是为阿育王寺开山之始。

义兴

生卒年、籍贯等不详。义兴于西晋永康元年(300)遍访名山宝地,及至鄮县之东谷,喜其峰高林秀,遂结茅为庐,潜心静修,久成精舍。相传太白金星曾化为童子,侍其左右,故后人名是山为“太白”,称义兴为“太白祖师”。义兴结茅,开后世天童禅寺之肇端,被尊为开山祖师。塔原在南山卢家岙伏翠庵后。1989年,住持明旸、退居广修、监院修祥重建塔于东谷太白精舍东首。

百丈怀海(720—814)

俗姓王,名怀海,福州长乐人。年二十离尘。唐大历元年(766),结茅于明州金峨山团瓢峰,创建罗汉院,是为金峨寺开山之始。后闻马祖阐化江西洪州,倾心往依,参悟其旨。晚年居百丈山寿圣寺,创立清规。元和九年(814)正月示寂,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

百丈怀海嗣法马祖道一,其法嗣有黄檗希通、大梅彼岸等。有《百丈丛林清规》传世。

法璿

幼年出家为僧,唐开元十九年(731),入太白山,觅得晋时义兴结茅之故迹,乃重建太白精舍于东谷,日诵《法华经》,竭尽虔诚。据传时有“天童”蹑云升降,捧天食来供,后人故名此山为“天童”,尊法璿为“天童禅师”,或“太白禅师”。唐顺阳范的曾撰《天童岩寺太白禅师铭碑》备述其迹,惜此碑今不存。

心镜藏奂(789—866)

俗姓朱,苏州华亭(今上海)人。童年出家,拜道旷禅师为师。弱冠,诣中岳受具戒。后历游湖山灵境异迹,复诣五泄寺,契旨马祖道一法嗣虚默大师。唐会昌年间(841—846),敕居洛阳长寿寺,手辑大藏之烬落者。后南海节度使杨公掌管姑苏,请师归故里创建丛林。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江西分宁宰、鄞县檀越任景求舍宅为寺,名东津禅院,邀师为住持。二年后,裘甫军攻明州,闯入东津,师闭目静坐,面不改色,乱军为之震摄,作礼而退。咸通二年(861),因官府奏请,诏准东津禅院易名栖心寺,以旌师德。师在寺以丰富学识,剖析众疑,受教者一言入神,永破其惑。故禅者常会集于栖心寺,求其开示。懿宗咸通七年(866)秋八月,示寂。咸通十五年(874),弟子戒休诣阙请谥,敕名“心镜”(一说“心鉴”),塔称“寿相”。

心镜嗣五泄虚默,为南岳四世。

咸启

唐会昌大中年间(847—859)住持天童。咸启参经问谒,品行卓然。大中元年(847),宣宗下诏恢复僧寺,咸启请改天童为十方丛林,并始传曹洞宗之法。后参径山鉴宗。咸通元年(860),懿宗赐紫衣1袭。

咸启嗣洞山良价,为曹洞二世。

布袋和尚(?—916)

俗名契此,自号长汀子。幼孤,为奉化长汀村民张重天收为义子。及长,笃信佛教,出家于奉化大桥岳林寺。据传,其体态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开,出语无定。每出行,杖荷布袋,见物即乞,且饮食不论鱼肉荤素,吃剩食物,辄投入布袋,自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俗称“布袋和尚”。其善吟偈语,如见人插秧,即作偈云:“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他还善测天气,以形象示人,如着草鞋急行示雨,穿高齿木屐示晴。曾往福建募化杉木,助建岳林寺大雄宝殿、千佛阁、钟楼等。后梁贞明二年(916),作偈岳林寺东廊石上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坐逝,葬寺西南二里。

后人以其为弥勒化身,塑像供奉之,岳林寺因此成为弥勒道场。北宋元符元年(1098),哲宗赐号“定应大师”。后国内佛寺多供奉大肚弥勒佛。

延寿智觉(904—975)

俗姓王,字冲玄,法名延寿,字智觉,五代丹阳(今江苏丹阳市)人,后徙钱塘。自幼天资过人,年十六,献《齐天赋》于吴越王钱镠。后为余杭库吏,又迁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因自幼信佛,擅自动用库钱,买鱼虾等放生,事发被判死刑。后遇特赦释放,投明州四明山龙册寺翠岩禅师剃度出家。延寿先从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弟子德韶参习禅法,成为法眼宗第三代传人。后受文祖提倡研究教理的影响,在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到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历时3年,佛学修养与禅定功夫大进,声名远播。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住持奉化雪窦寺,讲授禅学法要与净土理论,依者甚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国忠懿王下诏邀请延寿前往杭州,住持灵隐寺。他重建殿宇,兴筑围墙,灵隐古刹由此中兴。次年又住永明寺(即净慈寺),忠懿王赐“智觉禅师”号,从学者多至2000余人。开宝三年(970),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创建六和塔,高9级,50余丈,作为镇潮之用。开宝七年(974),又入天台山传菩萨戒,受法者约万余人。高丽国王抄读《宗镜录》,深受启发,遣使航海来宋,赍书叙弟子礼,并奉金线织成袈裟、水晶数珠、金澡罐等。延寿为随同使者前来问道的学僧36人印可记莂,法眼宗旨因而弘传高丽。开宝八年(975)十二月,趺坐而逝,塔葬于大慈山。后真宗下诏敕赐延寿所居之永明寺为“资圣寺”,以表缅怀圣德之意。宋崇宁五年(1106),徽宗下诏追谥延寿为“宗照禅师”。清雍正皇帝又加封名号为“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延寿著述甚丰,有《宗镜录》100卷、《万善同归集》3卷、《唯心诀》1卷、《神栖安养赋》1卷、《定慧相资歌》1卷、《警世》1卷等传世,其中以《宗镜录》影响最大。

子凝

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住持天童。大中祥符间(1008—1016),重植夹道松二十里,尝与延庆寺法智知礼辩《十不二门指要钞义》,累书往返。与雪窦重显等亦有诗笔文往来。

子凝嗣崇寿契稠,为法眼三世。

视野常通(831—905)

俗姓李,法名常通,一名恒通,邢州平恩(今河北曲周县西南)人。常通出身士族,幼而知学,习读儒经。年十三,潜入家乡鹊山出家,日诵佛经,一心向佛,蒙恩剃度。年二十,于本州开元寺具戒,后前往京兆荐福寺听习经律。七八年间,遍读释典,好学不辍。自以为释教真传在南方,乃辞北阙,径诣南方,师事长沙招贤岑大师,学问大进。咸通(859—873)末,游徽州宣城,遇刺史崔寓。崔寓素奉禅门,见常通仪表拔俗,气度庄肃不凡,问答往还,心悦诚服。于是奏请朝廷,于谢仙山创置禅院,号“圣瑞”,延请常通居之。四方之徒,慕名前来,名闻四方。僖宗乾符(874—879)末,黄巢农民起义军大盛,常通率领徒众,避难四明。昭宗景福元年(892),应明州刺史黄晟邀请,住持奉化瀑布观音禅院。在此期间,禅院在常通的主持下,修缮殿堂,又蒙刺史黄晟施田3000亩,创置宝丰庄赡养其徒,于是成为十方禅刹,香火大盛,名重一方。常通由此被后世尊为雪窦禅院开山之祖。天佑二年(905)七月,圆寂,塔葬于院西南。

宝云义通(927—988)

姓尹,字惟远,高丽国人。义通出身王族,幼年拜本国龟山院释宗为师,二十岁受具足戒。五代汉周间渡海到中国求法,初游天台德韶,后受业于螺溪院羲寂,精通天台教义。宋开宝元年(968),因四明郡守钱惟治礼请,滞留在明州弘法。时其俗家弟子、前福州转运使顾承徽舍宅为寺,名“传教院”,义通任住持。传教院后赐名宝云寺。端拱元年(988)圆寂。葬于阿育王山。

义通在明州弘法二十年,学传台宗,行归净土,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为天台宗十六世祖。其弟子中著名的有四明知礼、慈云遵式等。著述有《金光明经玄义赞释》、《金光明文句急备钞》、《观经疏记》等。

知礼(960—1028)

俗姓金,字约言,明州鄞县人。七岁丧母,依太平(今台州温岭市)兴国寺僧洪选出家。十五岁落发受具足戒,专探律部要义。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从宝云寺义通习天台圆顿之旨。六年(981),开始代师讲法。淳化二年(991),受请住乾符寺,学徒云集。至道元年(995),迁居城东南保恩院。咸平六年(1003),日僧寂照持源信法师问目二十七条请答释,知礼著《问目二十七条答释》。以后又撰《十不二门指要钞》、《别理随缘二十问》、《十义书》及《观心二百问》等,使天台宗蔚然中兴。大中祥符二年(1009),重建保恩院。三年(1010),奏于朝廷,赐额“延庆”。六年(1013),于寺内设念佛施戒会,岁以为常。天禧四年(1020),驸马李遵勖奏其高行,特赐“法智大师”之号。五年(1021),奉诏修法华忏三日,为国祈福。天圣六年(1028)正月,趺坐而逝。明道二年(1033)七月,骨塔于城南崇法院之左。

知礼嗣宝云义通,为天台宗十七世。其知名弟子有尚贤、本如、梵臻等30余人。著作有《续遗记》3卷,《光明文句》6卷,《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3卷,《别行玄记》4卷,《指要钞》2卷,《扶宗记》2卷,《解谤书》3卷,《金光明三昧仪》、《大悲忏》、《修忏要旨》各1卷。

慈云遵式(963—1032)

俗姓叶,字知白,浙江宁海人。幼善词翰,稍长,依邑之崇教寺义全师出家。年二十,受具戒。次年,习律学于守初禅师,继入国清寺普贤像前燃一指,誓传天台一宗。宋雍熙元年(984),往宝云寺礼义通为师。端拱元年(988),返宁海崇教寺苦修。淳化元年(990),应邀居宝云寺讲《法华维摩涅槃光明》。咸平四年(1001)寓慈溪大雷山治定《请观音消伏毒害忏仪》。五年(1002)复归崇教寺,扩建精舍,率众行台宗仪规,修《念佛三昧》。大中祥符七年(1014),应齐一率众致请,入杭州昭庆寺讲经。后居灵山寺,治定《往生净土忏仪》。九年(1016),天台僧正慧思诣京师,盛称师之道,始赐紫服。乾兴元年(1022),章懿太后以师熏修精进,遣人赍白金百两,命于山中为国行忏。师著《金光明护国仪》上之,因乞奏天台教文入大藏,获赐号“慈云”。明道元年(1032)十月,示寂于下天竺。崇宁三年(1104),赐号“法宝大师”。绍兴二十年(1150),特谥“忏主禅慧法师”。

慈云遵式嗣义通,其法嗣有妙果文昌、明智祖韶、法喜清鉴等25人,多为名刹住持。俗家弟子有王钦若、崔育才、马亮、胡则等。著作有《金光明护国仪》、《请观音忏仪》、《炽盛光忏仪》、《小弥陀忏仪》、《法华三昧忏仪》、《大乘止观释要》、《往生净土忏愿仪》、《金光明三昧仪》、《请观音消伏毒害三昧仪》及《金园集》、《天竺别集》等。

瑞新(?—约1053)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住持天童。仁宗皇祐(1049—1054)初,移主金山龙游寺。瑞新工于文学,与雪窦重显、王安石、梅尧臣等有诗文唱酬。梅尧臣《吊瑞新和尚》诗:“示化何悲戚,俱焚只衲衣。已随原火尽,空见野云飞。写影谁方人,栽松田翠微。当年渡江钵,弟子独将归。”

瑞新嗣法昌重善,又载嗣归宗柔,为青原十一世。

明觉重显(980—1052)

俗姓李,字隐之,号明觉,遂州(今四川遂宁市)人。重显生而神异,幼承家学,文思敏捷,聪颖过人,却颇具佛缘。真宗咸平初,往成都普安院依僧仁铣剃发出家。初习经律,兼涉儒道佛之书。咸平六年(1003),受具足戒,以戒为本,专习定业,曾就“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沉”一句之大义,与大慈寺元莹法师争辩,元莹深为叹服,拱手称谢,并劝其南下请教释疑。于是,重显离开四川,沿江东下。先游历郢州大阳山寺,继而南游庐山栖贤寺,参谒法眼宗第三代传人澄湜,因道不同而辞别。北登襄阳,拜谒石门山石门聪禅师,两年后复转往随州参谒云门宗智门光祚,礼拜为师。重显才资俊迈,灵悟异常,深得智门厚爱,遂任首座5年。后奉师之命,遍访名山高僧。先参洞山晓聪禅师,再至鼎州大龙寺为知客,到南岳福岩寺为藏主,然后上庐山参拜罗汉林禅师。曾任池州景德寺首座,讲解肇法师的《般若论》。经知州曾会荐,南游杭州灵隐寺,后出任苏州洞庭湖翠峰寺住持。天圣二年(1024),曾会知明州,请重显赴任雪窦山资圣寺住持。重显住持雪窦前后29年,期间,整顿禅寺仪规,修建寺院,远近禅僧前来参谒受法者日众,云门宗风由此大振,号为中兴,重显被誉为“云门中兴祖”。重显虚怀若谷,多次前往明州延庆寺、宝云寺拜访化缘,与当时著名高僧知礼大师及“南湖十大弟子”结下深厚友谊。经驸马都尉李遵勖、宰相贾昌朝奏请,仁宗皇帝赐予紫衣与“明觉大师”之号。皇祐四年(1052)六月,圆寂,塔全身于本寺之西坞。

重显嗣智门,门下受法弟子达150余人,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云门宗禅僧多出其法系。其著述繁富,有《雪窦和尚拈古》100则、《雪窦和尚颂古》100则、《瀑泉集》1卷、《祖英集》2卷等流传行世。其中《颂古百则》不仅是禅法著作,而且也是文学作品,后经圆悟克勤大师加上垂示、著语和评唱,编著成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盛行于禅林与社会,称天下绝唱,并被日本禅宗所推重,奉为圣典。

大觉怀琏(1009—1090)

俗姓陈,字器之,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市)人。幼年出家,笃志佛学,废寝忘食。一日洗面,泼水于地,微有感悟,遂远赴湖南湘潭,拜于云门宗泐潭怀澄禅师座下。师事十余年,机缘相契,学问精进。后云游庐山,求学于圆通寺居讷禅师。皇祐(1049—1053)中,仁宗皇帝诏请住持京师十方净因禅院,召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敕赐“大觉禅师”之号。不久复召怀琏入便殿,解疑去或,问答之间,皆合旨意。至和(1054—1056)中,上书乞请归老山林,仁宗不许,遣使赐龙脑钵以慰之。怀琏以用龙脑钵不符合佛教本义,将其焚毁。使者具实回报,仁宗嘉叹不已。怀琏以佛法、道德为世人所敬,士大夫争相与游,前往问法者不绝于门,禅道由是大弘于汴京。治平(1064—1067)中,怀琏决意求去,英宗皇帝挽留不住,只得诏赐自便。旋渡江暂留于金山、西湖。四明郡守以育王寺虚位迎致,遂得归老阿育王山广利寺。熙宁三年(1070),建阁以藏仁宗所赐诗颂,取名“宸奎阁”。时苏轼出知杭州,为之撰《宸奎阁记》,并亲书碑文。怀琏住持阿育王寺23年间,“法席之盛,名闻天下”。元祐五年(1090),无疾而化。

怀琏为育王第五代住持。其嗣法弟子有佛日禅师、天宫慎微禅师、径山维林禅师、临平胜因资禅师、弥陀正彦庵主等23人。

明智中立(1046—1115)

俗姓陈,名中立,赐号明智,明州鄞县人,为知礼曾孙。九岁时出家于明栖心寺。宋治平间(1064—1067),试经于开封,中选得度。初师广智学教观,及神智继主南湖,复依之,举居座元。久之,又谒扶宗于永嘉。神智谢事,回寺继为主持。元祐间(1086—1094),高丽僧义天来华问道,以师礼见之。后令门徒介然作十六观室,以延净业之士。一度隐住东钱湖隐学山栖真寺,应郡太守王子渊之请,主持宝云寺,一新栋宇。后退隐白云庵,日讲止观。延庆寺住持文慧宗正法师圆寂,郡请再主延庆。师在延庆推行法华忏法,忏法盛行于江浙,而以延庆寺为最。政和五年(1115)年四月,圆寂,塔于城南崇法祖塔之东。

明智中立为延庆寺第四代住持。法徒有觉先、法邻、智谦、介然、法维等14人,往来登门者则不啻万人。著述有《迷裂网指归释疑》、《不思议境辨正》各1卷,《南岳止观科》2卷。

哑女维卫

生卒年、姓氏皆不详,为北宋中叶人,熙宁间(1068—1077)居明州城东南戒香寺。相传其形貌丑陋,曳手跣足,能以人之表情卜其吉凶,无不应验。一日,人或诃以不检,遽起归寺,长吁而逝。元祐间(1086—1094),明州士人周锷葬其于城东南柳亭庵。因戒香寺有维卫佛现哑女身说法的故事,明弘治十三年(1500),住持兴美曾建维卫宝殿。世人称其“维卫佛”。

佛国惟白

俗姓冉,扬州靖江人。惟白淹通内外,工撰文,喜读书,尤好禅寂。元丰(1078—108)初,神宗曾召入禁中问道。元丰八年(1085),赐金襕衣1袭,敕命住东京法云寺。期间又屡入禁中登座说法,深受哲宗赵煦、徽宗赵佶的推崇,禅宗由是大盛于世。后移主天童,进所撰《续灯录》30卷,赵佶为之撰序,并敕入大藏。另著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建中靖国元年(1101),赐号“佛国禅师”。示寂于天童。

惟白嗣圆通法秀,为云门七世。其法嗣有佛鉴惟仲、乾明永因、智者绍先等14人。

普交(1048—1124)

俗姓毕,明州鄞县万龄乡(今邱隘镇)人。幼年出家从释。初住钱塘南屏山,听天台教观。后云游四方,寻访名宿,终礼泐潭应乾为师。泐潭乾视其为法器,授以衣钵。后归隐天童,掩关却扫者八年。宣和元年(1119),应邀住持天童,因修持清苦,行履孤洁,正扬祖令,洒落轶群而为世所尊,有“僧中之龙”之誉。六年(1124)三月二十日,沐浴升座,留偈辞众曰:“宝杖敲空触处春,光阴电掣旧曾闻,昨宵风动寒岩冷,惊起泥牛耕白云。”掷笔而逝。塔于天童西山,文人黄龟年为之撰塔铭。

普交嗣泐潭乾,为临济十一世。其法嗣有雪岩泰诚、香山彦文、吉祥清逢,智门行潜、茂椿圆应、太平子瑫、德圆、道场山昙俊等30余人。

介然

明州鄞县人,受业福泉山延寿寺明智中立法师,深契境观不二之旨。北宋元丰间(1078—1085),专修净业,三载期满,谓同修慧观、仲章、宗悦曰:“念佛三昧,往生要法也。”乃燃三指,于延庆寺之东北隅建屋六十余楹,中建宝阁,宝阁四周建十六观堂,环以池莲。竣工之日,复燃三指,以报佛恩。建炎四年(1130)正月,金兵攻陷明州,士庶奔散,师独守观不去,被金兵强挟北去,自此杳信全无。后人以其去日为忌,私谥“定慧尊者”,塑像于观堂之侧。

圆照梵光(1063—1143)

俗姓杨,字和甫,明州奉化人。十二岁依茅山普安院鉴修为师,十六岁受具足戒。依寿圣寺通照律师学律三年后,复入延庆寺从神智法师学天台教观。旋云游四方,遍历天台祖师足迹所至之处,求谒各地天台宗高僧,道业精进。后归明州承天寺说法,不久住持普安院。崇宁元年(1102),郡守王资深礼请住持广寿寺。北宋政和四年(1114),受郡守吕淙之请,接替神智任延庆寺住持。梵光继位后,弘扬天台宗风,大振四明法席,名扬海东。靖康元年(1126),高丽王遣使到明州,专程到延庆寺拜访梵光,转达国王对他的崇仰和问候,并赠予法衣一袭。建炎三年(1129),退居东郊茅山湛明庵。绍兴六、七年间(1136—1137),因郡守仇悆力请,复住持延庆寺。十二年(1142),因疾告退,居择阳悟真寺,以院事付传法弟子道琛。次年春,回延庆寺。三月,跏趺而逝。四月,葬于城南崇法院祖塔之侧。

大慧宗杲(1089—1163)

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庵主,宋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县)人。年十六,父母知其无意于世,乃携之往东山慧云院拜慧齐和尚为师。次年,正式出家为僧,受具足戒于池州景德寺。宗杲自幼机敏善辩,一日偶阅云门宗典录,恍若旧习,乃出游四方。先从广教珵禅师,继而与曹洞宗诸高僧游,再谒湛堂无准禅师、无尽居士。无尽居士与宗杲机缘契合,筑室以居,名之曰“妙喜”。建炎(1127—1130)中,往常州天宁禅寺拜谒圆悟禅师,深得赏识,授以临济宗正宗(杨歧派)典籍,并掌该寺书记室,不久升为知客。金兵南侵,避难苏州虎丘寺。旋应圆悟禅师之请,为云居寺首座。圆悟禅师归蜀后,宗杲先于云居山古云门寺旧址创建寺庵以居,继而徙居福建长乐洋屿,后徙小溪云门庵。宗杲与丞相张浚、侍郎张九成交游甚密。曾奉张浚之名,主持径山水陆法会,法会之盛,名闻天下。绍兴十一年(1141)五月,张九成获罪朝廷,祸连宗杲,被毁弃衣牒,屏居衡阳、梅阳,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才赦免放回。次年春,奉诏住持阿育王寺,为育王第二十代主持。时育王寺内僧众及外来问法者达6000人,人众食乏,宗杲乃上书朝廷,获赐本寺附近海涂闲地,命工匠筑海塘,创涂田千顷,所费缗钱十余万,皆为宗杲结般若会捐助而来。又于寺中穿地凿成一大池,飞泉湓涌,知明州姜师仲见而异之,名之为“妙喜泉”。阿育王寺自此成为浙东著名道场,“道法之盛,冠于一时”。一年后,宗杲奉诏住持余杭径山寺,道俗钦慕如初。孝宗知其声名,亲书“妙喜庵”三字赐之。隆兴元年(1163)初,闻宋军北伐获胜,乃作偈庆之,孝宗赐号“大觉”。同年八月,圆寂于径山寺。噩讯传出,四方信徒哀号,孝宗亲制诗辞赞之,前来拜祭的王公大臣纷至沓来,不绝于道。弟子塔葬全身于径山寺明月堂之侧。朝廷诏令改其所居之明月堂为“妙喜庵”,赐谥“普觉”,塔名“宝光”。淳熙(1174—1189)初,诏赐其《语录》80卷随《大藏经》刊行。(插图28

宗杲以临济为宗,又旁涉曹洞宗,博采众长,提倡看话禅,成为宋代临济宗杨歧派的著名高僧,还开创了临济径山派。嗣法弟子众多,有佛照德光禅师、大圆遵璞禅师等94人。

真歇清了(1091—1151)

俗姓雍,名清了,四川成都安昌人。清了生有慧根,七岁能聆《法华经》,十一岁时依圣果寺僧清俊出家。十八岁试《法华经》得度。后往成都大慈寺习经论,受戒听法,又抵汉口参丹霞子淳禅师,有所契悟。经丹霞子淳指点,北游五台、开封,至真州长芦山谒祖照道和禅师,语契,命为侍者。宣和五年(1123),继祖照主长芦寺,四方从学者逾千人。高宗建炎末,游明州。绍兴元年(1131),浮海至普陀,筑庵于宝陀寺后山,题额“海岸孤绝处”。旋奏准朝廷,改普陀山佛教律宗为禅宗,自此,禅林英秀纷至归依。后迁台州天封寺、福州雪峰寺。绍兴六年(1136),奉敕住持育王寺。绍兴八年(1138),住持温州龙翔寺,绍兴十五年(1145),住持杭州径山寺,奉慈宁皇太后之命建皋宁崇光寺,五承紫泥之诏。绍兴二十一年(1151)八月,作偈云:“归根风随叶,照尽月潭空”,语毕而寂。塔于崇光寺西华桐屿,谥号“悟空禅师”。衣钵塔在普陀山无畏石上。

真歇清了为曹洞宗十世法裔,普陀山禅宗始祖、育王寺第十四代住持。其著《华严无尽灯记》、《净土集》融会禅、净、教各派。弟子辑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2卷。

宏智正觉(1091—1157)

俗姓李,隰州(今山西隰县)人。幼年习儒业,读五经。十一岁,遵父命投净明寺僧本宗得度。十四岁,从晋州慈雪寺智琼禅师受具戒。十八岁,游方参学,誓言:“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先参汝州香山寺枯木成禅师,后参法于丹霞子淳。旋随子淳迁大洪寺,命掌书记,继升首座。此后历游泗州普照寺,舒州太平寺,江州圆通寺、能仁寺,真州长芦寺等。

建炎三年(1129),至明州,欲礼普陀,过天童,受邀任天童寺住持。宏智在天童三十年,不仅纳僧逾千,殿宇一新,而且以宏扬曹洞宗法为己任,以为:“心是诸佛本觉,众生妙灵,只因疑碍昏翳,自作障隔。如能静坐默究,净治揩磨,去掉妄缘幻习,不被一切包裹,便能事多无碍。”提出了与大慧宗杲“看话禅”有别的“默照禅”,被尊为“天童中兴祖师”。绍兴二十七年(1157),书偈示众:“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圆寂于天童。送葬日,僧徒逾万。文人周葵、张孝祥分别为之撰写碑、铭。次年,朝廷诏谥“宏智禅师”,塔名“妙光塔”,建于天童东谷。1989年,重建塔于东谷太白精舍东首。

宏智嗣丹霞子淳,为曹洞宗第十世。其法嗣有嗣宗、法智、法为等288人。遗著有《颂古百则》(一名《宏智颂古》)、《宏智禅师广录》。

大休宗珏(1091—1162)

俗姓孙,和州乌江(安徽和县)人。年十六出家,十八岁受具足戒。时长芦寺祖照道和禅师名振东南,大休往参谒,祖照视其为奇才,颇受器重。后嗣法真歇清了禅师。建炎年间(1127—1130)避居普陀山,道风远播。绍兴元年(1131),请师真歇来山,改山上律宗为禅宗。绍兴二年(1132)开堂奉化岳林寺。后退居翠山寺,住雪窦寺。二十九年(1159),住持天童,学众恒愈三千指,多所成就。三十二年(1162)八月,跏趺而逝。

宗珏嗣真歇清了,为曹洞十一世。其法嗣有雪窦智鉴。

应庵昙华(1102—1163)

俗姓江,蕲州黄梅人。年十七,剃发于乡之东禅寺。次年,杖锡云游,首依随州水南遂禅师,受具足戒,学法参禅,继而遍历江湖,与诸山长老,激扬研法,多有领悟。后礼云居寺佛果克勤禅师,继入蜀礼绍隆,得授衣钵。初分座处州连云寺,寻开法妙岩寺。累迁明果、德章、报恩、荐福、宝林、东林、蒋山、万寿诸寺,两住南康归宗寺。绍兴三十二年(1162)住持天童,尽心率众,弘法讲禅,并命监寺宏于定海海晏开田六百余亩。隆兴元年(1163)六月,趺坐而逝,塔全身于太白峰前。

昙华嗣虎丘绍隆,为临济十三世,与大慧杲称临济法子之二甘露门。其法嗣有密庵咸杰、兴会等9人。

慈航了朴

宋福州人。初纳戒时,自觉身心轻安,如在空际。后得法于育王寺无示介谌(石霜楚圆第七世孙)。首住明州芦山寺,寻迁阿育王寺,为育王第二十二代住持。再移海上万寿寺、应山寺。隆兴元年(1163),明州太守闻其道风,命住持天童寺。淳熙五年(1178),孝宗召入内廷问道,御赐“太白名山”四字,随建云章阁恭藏,又别建超诸有阁,交相映辉。并在昌国、定海治涂置田,以养众僧。时皇子魏王恺判明州事,与师机缘契合,交往甚密。师住持凡20年,治寺甚严,身体力行,未有一日不与众同食;论法问偈,从不间断,为众所敬服。后归寂于天童。

了朴嗣无示介谌,为临济十三世。其法嗣有雪窦彦、太平诏等。

义云

俗姓黄,号退谷。德光禅师开坛灵隐寺,师前往依之。后随德光到育王,为堂中第一座。义云说法,深得其师之旨,德光曾叹曰:“吾钵袋有所传矣。”后相继住持香山、长芦诸刹,会育王虚席,奉朝廷之命继任。时德光归隐东庵,师跟随左右。

义云嗣法德光,为育王第二十六代住持。

密庵咸杰(1118—1186)

俗姓郑,福建福清人。师自幼颖悟,壮年出家后,倾慕禅寂,遍访名宿,参应庵昙华于衢州明果寺,相从四载,遂蒙印可。未几,出世于衢州乌巨寺,继迁祥符、金陵蒋山、无锡华藏诸寺。所至之处,举扬宏旨,禅侣萃集,恒逾千指。后诏住径山寺,旋迁灵隐寺。淳熙十一年(1184),住持天童,为二十代住持。师应机接物,威严峻整,昼夜不怠,为常住所敬威。十三年(1186)六月,趺坐而寂,塔于天童山中峰之麓。

咸杰嗣应庵昙华,为临济十四世,有《语录》传世。其法嗣有卧龙祖先、天童自镜等12人,三传弟子一山一宁东渡日本创“一山派”。

雪庵从瑾(1117—1200)

俗姓郑,永嘉楠溪人。早年从普安院子回禅师得度。初谒心闻昙贲禅师于瑞岩寺,一日入室,心闻举“红炉片雪”,从瑾拟答合契,得留侍。三年后,入福州参见西禅寺佛智禅师,因答问不合,复归谒心闻禅师于江心寺,充任维那,得授衣拂。首开法于仪真灵岩寺,后因史浩之请,住象山香灯院。淳熙十三年(1186),住持天童。十六年(1189),复移住雪窦寺。三年后退居鹿园庵。庆元六年(1200)七月,圆寂,窆全身于心闻塔之右。

从瑾嗣心闻昙贲,为临济十四世,有《雪庵瑾颂古集》传世。其法嗣有虚庵怀敞。

虚庵怀敞

生卒年和早年事迹不详。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自天台万年寺来主天童,弘法建置,一时百废俱兴。绍熙四年(1193)九月,重建千佛阁,弟子千光荣西曾从日本国运巨木援助。阁成,高耸云汉,寺院为之增辉。三年任满后退居。

怀敞嗣雪庵从瑾,为临济十五世。其法嗣荣西回日本后,创日本临济宗。

无用净全(1137—1207)

俗姓翁,越州暨阳(今诸暨)人。师弱冠从大悲山神辨禅师出家,后依径山寺大慧宗杲受具足戒。因其励志悟道,宗杲识为法器,以为“三十年后,人望其风不及”,遂授心印。淳熙十六年(1189),因尚书尤襄之请,开法于狼山。后移锡苏承天寺、宣城广教寺、建业保宁寺。绍熙间(1190—1194),主席天童,虽目不涉字,而吐词发句,老宿所不及,为衲子所仰。开禧三年(1207)六月,说偈而化,塔全身于寺之西麓。

净全嗣大慧宗杲,为临济十三世。其法嗣有育王介谌等7人。

佛照德光(?—1203)

俗姓彭,宋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喻县南)人。早年依本郡东山光化寺吉禅师落发出家,后出游四方,先后访谒月庵杲禅师、应庵华禅师、百丈震禅师。适逢宗杲大慧禅师住持四明阿育王寺,四海英才闻风而往,德光亦慕名前来,以为“缘法在此也”。乃依止于大慧座下,悉心请教,尽得其真传。又以为平生多得“拙力”,乃自号“拙庵”。大慧圆寂后,德光先为袁州仰山寺首座,后为台州鸿福寺、光孝寺住持。淳熙三年(1176)春,孝宗诏其开堂灵隐寺,遣中使赐香。是年冬,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意,奏对合旨,赐予御制颂语及“妙圣之殿”四字,并赐“佛照禅师”之号。淳熙七年(1180),仿仁宗待怀琏故事,命还归育王。淳熙九年(1182),孝宗复召德光奏对朝殿。绍熙元年(1190)、四年(1193),光宗两次召德光奏对朝殿,改住径山寺。庆元元年(1195),许还育王寺,归老东庵。嘉泰三年(1203)三月,示寂,朝廷赐谥“普慧宗觉大禅师”,塔名“圆鉴”。

德光为育王第二十四代住持。其嗣法弟子甚众,遍布四方,其中以师瑞名声最著。著作《佛对德光奏对录》1卷收入《日续藏》。

息庵达观(1138—1213)

俗姓赵,金华义乌人。十二岁出家,受业于本邑法慧寺正觉禅师。初参天童应昙禅师,复参道场山无庵禅师,后于净慈水庵师一禅师室中明道得法。继闻福建木庵永禅师机用峻峭,为衲子一关,遂往叩之,一语破的而返。旋至龙翔柏堂寺,遽分第一座。首开法于严州灵岩寺,寻住金山寺,再被旨居灵隐。嘉定初,因明州官员楼钥之荐,奉敕住持天童。嘉定六年(1213),示寂。

达观嗣静慈师一,为临济十四世。其法嗣有华藏净、虎丘济等8人。

师瑞(?—1223)

俗姓谢,字秀岩,宋江州(今江西九江)人。十岁出家,十五岁诵《法华经》不脱一字。二十一岁,受具出家后,遍访名僧,遂入育王拙庵德光之室,受请住舒州兴化寺。后迁浮山寺,学徒云集。德光改住径山寺,师被旨继任为育王第二十五代住持,9年间,四方来学者络绎不绝,户外之履常满,法席之盛,不减德光。嘉定十六年(1223年)八月,圆寂,葬乌石山妙智塔之左。郡士楼昉为之作塔铭。

浙翁如琰(1151—1225)

俗姓周,明州宁海人。幼颖悟,十八岁于本邑净土院出家,受具足戒。历住南平含清寺、越州能仁寺、明州光孝寺。嘉定初,天目文礼禅师至蒋山,如琰充为第一座。时晦岩佛光、别山祖智、枯禅自镜等皆参禅叩法于师。嘉定九年(1216),受邀住持天童。嘉定十一年(1218),主余杭径山寺。宝庆元年(1225),示寂。赐号“佛心禅师”,时人号为“德人”。

如琰嗣佛照德光,为临济十四世(一作嗣拙庵德光,为南岳十七世)。其法嗣有偃溪闻、灵隐济、天童阡、径山肇、双林朋、枯椿昙、东山源、大慈洪、寿国清、龙溪文、孤岩启等。

长翁如净(1163—1228)

俗姓俞,号净长,明州人。如净少年出家,十九岁,云游诸方,参禅学法二十余年,颇有领悟。后谒足庵智鉴于雪窦,得授衣拂。南宋嘉定三年(1210),受请住持华藏褒忠寺,历任建康清凉寺、台州净土寺、临安净慈寺、明州瑞岩寺主持。嘉定十七年(1224),奉敕主席天童寺。如净参禅行持,偏重习坐,谓:“参禅打坐,身心脱落,离五欲,除五盖,即不烧香、念佛、修忏、诵经,亦能相见佛祖。”弘扬正觉禅师“默照禅”之妙谛。绍定元年(1228)七月,书偈:“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足孛跳,活陷黄泉。咦!生死从来不相干。”旋即示寂,塔全身于天童山。

如净一生六坐道场,两奉朝旨,学众辐辏,范模清亮,佛界以为法式,有“人天导师,一代宗匠”之誉。著述有《如净和尚语录》、《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语录》。法嗣有石林秀、孤蟾莹、日僧道元等。其中道元将曹洞宗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曹洞宗始祖。

大川普济

俗姓张,明州奉化人,临济宗杨济派五世法裔。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至天童谒净全禅师,为净全所器重。不久,往越州能仁寺参浙翁如琰。后如琰移住钟阜寺,偕往。如琰受旨住持天童寺,命其整理藏经。嘉定间(1208—1224),浮海至普陀,任宝陀寺住持,提倡“看话禅”。嘉定十年(1217)三月,应聘任妙胜寺住持。元初,移住杭州灵隐寺,辑汇《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为《五灯会元》,由湖州武康居士沈净明刻印行世。

无准师范(1177—1249)

俗姓雍,号无准,别号径山,宋蜀郡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年九岁,辞别家人,往阴平山拜道钦和尚为师,出家修行。师范生性颖悟超人,读书过目成诵。十八岁受足戒后不久,便辞别本寺,往成都正法寺。后遍访两浙大智高僧,首先来到明州阿育王寺,拜谒了佛照和尚,接着又到杭州灵隐寺,拜谒松源岳禅师,收获良多。又往苏州平江投破庵禅师,苦学多年,得悟嗣法,成为临济宗第十六代传人。嘉定十三年(1220),住持明州清凉寺。三年后,迁主绍兴焦山禅寺、明州阿育王寺。绍定五年(1232)秋,奉诏住持径山禅寺。嘉熙元年(1237),王太后薨,理宗诏请师范进殿,敕赐金襕袈裟,宣讲佛法于慈明殿,并赐“佛鉴禅师”之号。不久,乞归径山,理宗又赐“圆照禅师”之号。淳祐元年(1241),奉诏主持明州雪窦寺。淳祐九年(1249)三月,遗偈曰:“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圆寂于径山禅寺,塔曰“圆照”。(插图29

无准师范为育王第二十六代住持。嗣法弟子有西岩了惠、别山祖智、环溪惟一等。著有《无准师范语录》5卷、《奏对》1卷,收入《日续藏》。

痴绝道冲(1168—1249)

俗姓荀,武信长江人。早年习制科,不利,弃而依梓州妙音院修正禅师祝发。绍熙三年(1192),云游荆楚,会曹源生公出世妙果寺,往谒,闻其入门语有省,遂执事左右。居三年,入浙参松源岳于灵隐寺。后弘道于径山、天宁、光孝诸寺,道闻于朝。因卫王史弥远荐,主蒋山寺,13年间,辛苦倡道,不少倦。嘉熙三年(1239)主雪峰寺,未及半年,迁主天童。师为众望所归,天童得现宏智昔时之盛。时育王虚席,又兼摄住持,为育王第三十六代住持。师往来说法于育王、天童两山间,四方来归,座无虚席,盛极一时。淳祐四年(1244)七月,移主灵隐。未几,因阎贵妃夺寺之菜园建集宁寺,争之无果,即日退院,云游庐山。九年(1249)迁径山寺,疾作,升堂说法不废。同年三月,示寂,归葬于金陵山中。

痴绝道冲嗣荐福道生,为临济十六世。其法嗣有正心叟等5人。遗著有《痴绝道冲语录》1卷,日本《续藏经目》收录。

笑翁妙堪(1177—1248)

俗姓毛,宋明州慈溪人。师披剃于明州妙胜寺,早年从野翁道钦受释学,再参松源崇岳于灵隐,不契,乃拜于天童寺二十五世无用净全禅师门下,得法而成为临济宗大慧宗杲禅师之一脉。历居明州光孝寺、台州报恩寺、苏州虎丘寺、福州雪峰寺诸刹,复奉敕为灵隐寺三十二世住持。绍定(1228—1233)年间,应丞相史弥远之聘,为鄞县下水奥大慈山效忠报国寺之开山祖。其后任台州瑞岩寺、温州江心寺、杭州净慈寺以及明州育王寺三十九世主持之职。淳祐八年(1248年)三月,圆寂。有诗文集及语录行世。

晦岩佛光(?—1253)

晚号东谷,常州无锡人。初住嘉禾木觉寺,继迁苏州灵岩寺,常州华藏寺。居吴之万寿寺最久,僧众常盈七百,法道为之一振。后敕授明州育王,又特旨移灵隐,宋绍定年间(1228—1233)住持天童。宝祐元年(1253)十二月初五书偈示众:“东谷片云收,月圆当古渡。寒惊白鸟飞,夜宿无影树。”旋寂,塔舍利于中峰下。

晦岩佛光嗣华藏慧祚,为曹洞十二世。

西江智谋

俗姓吴,江西南昌人。师枯瘁寒瘠,似无生气,然升坐说法,机语波峭,音吐宏亮。宋端平年间(1234—1236)住持天童。晚年受理宗宠命三锡,入宫中问道,际遇之盛,为当时所未有。时痴绝道冲主玉几,尝赠以诗,有句:“千丈飞流气象新,岩前一吼净无尘。”将入灭,顾侍僧云:“一笑翻身,日面月面。”搁笔而逝。曾住持阿育寺,为第四十四代住持。

智谋嗣法华藏淳庵净公。其法嗣有怪翁祥等。

天目文礼(1167—1250)

俗姓阮,号灭翁,杭州临安人。因家住天目山之麓,又号天目。师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禅师出家。后往净慈,参混源密,源举公案问之,语不契合,复谒佛照光于育王。光喜其俊迈,命掌书记。久之,返浙西,听一心三观之旨于上天竺。时松源岳唱道饶州荐福寺,往参,蒙印可。寻复辞去,巡礼江淮间祖塔。至蒋山寺,浙翁如琰请其充任第一座。嘉定五年(1212),开法于临安慧云寺,既而迁温州能仁寺。未几,辞归西丘,一度移居福泉水寺。淳祐间初住持天童。师为人高古俭简,讲道精妙,尤邃于《易》,与学人朱熹、杨简皆有交往。淳祐十年(1250)十月示寂,瘗于应庵昙华禅师之塔左。

文礼嗣松源崇岳,为临济十六世。其法嗣有横川珙、石林巩。

偃溪广闻(?—1263)

俗姓林,字大川,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年十八得度,受具足戒。后游历四方,遍访诸名僧,屡住名刹。曾入天童参浙翁琰禅师,为之印可。绍定年间(1228—1233),知明州胡榘以小净慈寺致之。后住持雪窦、净慈、育王诸名刹,为育王第四十代住持。所至,革弊支倾,声望颇著。景定四年(1263),示寂。所纂《五灯会元》钦赐入《大藏经》,《偃广闻语录》2卷收入《日续藏》。

虚堂智愚

宋四明人。少游四方,得法于运庵,为偈颂,喜出新意,辩论机锋,严谨细密,为丛林所推。主育王,为第四十三代住持,深得庆元知府吴潜敬重。后诏住持径山寺。

智愚嗣法于道场岩公,著有《虚堂智愚语录》10卷,收入《日续藏》。

西岩了惠(1197—1262)

俗姓罗,四川蓬州人。早年依玉掌山祖灯禅师出家,祖灯授以《般若三昧》,因非其志,辞而往成都谒怀庵照于昭觉寺。怀庵照器许之,嘱令南询,乃参浙翁如琰于径山寺,依妙峰于灵隐寺。后闻高原泉为人正直,心仪之。适高原泉赴台州瑞岩寺,遂与俱往。复参雪窦无准师范,令充不理务侍者。无准迁育王,随往,从容承禀,尽得其要,遂传以衣钵。逮无准居径山寺,任典藏,复升第二座,始声振丛林,为苏州守赵节斋荐举,开讲定慧寺。后迁东嘉能仁寺、江州东林寺。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诸山公举继席天童。住持五载间,训徒起废,修建寺院,无所不为。晚年辞归幻山庵,景定三年(1262)三月,示寂,塔于幻山庵后。

西岩了惠嗣无准师范,为临济十七世。其法嗣有东岩日等3人。

别山祖智(1200—1260)

俗姓杨,四川顺庆人。七岁时随僧绍印为行童。十四岁剃度。十九岁往成都昭觉寺,依铁牛金学佛法。后往苏州穹窿寺,依六岩禅师。越二年,遍访浙翁如琰、无际了派、高原泉、淳庵净、妙峰善、无准师范诸大德。无准师范知是法器,故待之弥峻,诲之弥严,并于径山寺授以衣拂,命分座。嘉熙二年(1238),主洞庭天王寺,复主西余、蒋山诸寺,人皆称善。宝祐四年(1256),因制相吴潜奏请,被旨住持天童。时天童寺焚毁,梵舍荡然,师缚茅以居,风餐露宿,不到,殿宇像设,轮奂一新。又修葺祖塔,依次恢复,因而名播四方,人称“智天王”。景定元年(1260)九月,作偈示众曰:“云淡月华新,木脱山露骨,有天有地来,几个眼睛活。”旋圆寂,塔全身于中峰。

别山祖智嗣无准师范,为临济十七世。

物初大观(1201—1268)

俗姓陆,字物初,庆元府鄞县横溪人。师幼年丧父失母,仲父悉心养护教育,使就举业。后弃举业出家,剃发受具足戒。初参北磵于杭州净慈。淳祐元年(1241),驻锡临安府法相禅院,后历住安吉显慈寺、绍兴象田兴教禅院、庆元智门禅寺,后迁住南乡大慈寺。景定四年(1263)十一月,奉敕住持阿育王寺。为该寺第四十六代住持。咸淳四年(1268)六月,圆寂,瘗骨于寺之西隅。著有《物初大观语要》1卷,收入《日续藏》。

环溪惟一(1202—1281)

俗姓贾,四川资州墨池人。十岁,依邑中梵业寺僧觉开出家。十七岁,受戒于成都甘露寺,入大慈讲筵。久之舍法,往参晦庵光、讷堂辨,求上乘禅法。复谒东林寺士庵圭禅师参究学法。已而出蜀,参诸知识,多击节称赏。闻无准师范佛鉴禅师唱道玉几,乃造育王求道,命为侍者。后随佛鉴迁径山寺,任知藏,二年后嗣其法,命首众。淳祐六年(1246),出世建宁瑞岩寺,继迁洪州宝峰寺、袁州兴国寺、福州雪峰寺及仰山寺、焦山寺诸刹。咸淳九年(1273),被旨住天童。受请日,诸方衲子数百人挑包而来,天童由是复振。元至元十六年(1279),告病归老,退居东堂。十八年(1281)秋,示寂,塔于西坞之陇。

惟一嗣无准师范,为临济十七世。遗作有《环溪惟一禅师语录》1卷。

横川如珙(1222—1289)

俗姓林,浙江永嘉人。年十五,其叔正则度其祝发,于广慈院受戒。初见石田痴绝,疑碍无入。后闻天目文礼居太白,遂往投,留以执事。丞相以其有行,命出世雁山灵岩寺。至元八年(1271),迁能仁寺。既退,归雁荡放牧寮,辞疾不应。十年(1273),受旨往育王,为第五十三代住持。晚年,藏穴寺侧,名曰“此庵”。自作铭曰:“天生一穴,藏吾枯骨。枯骨成土,土能生物。结个葫芦,挂赵州壁。永脱轮回,超三世佛。”至元二十六年(1289),以书诀众而逝。

横川如珙嗣天目文礼,为临济宗十七世。著有《横川珙语录》2卷,收入《日续藏》。

东岩净日(1221—1308)

俗姓廖,名净日,号东岩,南康都昌(江西都昌县)人。幼时喜诵佛书,解大意,常食蔬果以自持。十五岁出家,次年祝发庐山香林寺,访道于仰山石霜。旋入浙见冲师于灵隐寺,因不契,二年后复登径山见无准师范,为无准师范所许。后又参西岩了惠于天童,密契其旨。不久,开先寺无文璨延其为第一座,道名益闻。宋景定年间(1260—1264),汪立信帅东南,推主圆通寺。咸淳间(1265—1274)漕使钱真孙俾兼领东林寺。至元二十九年(1292),主育王寺,为第五十五代住持。三年后,隐居雪窦寺。大德四年(1300),住持天童,建万寿乾元宝阁,复修佛像,置堤田,为众僧推戴。至大元年(1308),书韵语示众曰:“天为盖兮地为函,吾奚为乎塔与庵。灰吾骨兮山阿,言已矢兮勿鑱。”沐浴端坐而逝,瘗于天童西岩之清风坞。学士袁桷为之铭。

东岩净日嗣西岩了惠,为临济十八世。其法嗣有大愚安等5人。

无学祖元(1226—1286)

俗姓许,字子元,号无学,庆元府鄞县横溪人。祖元十三岁杭州净慈寺出家,从北磵居简门下,第二年入径山无准师范门下。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无准去世后,遍参石溪心月、偃师广闻、虚堂智愚等名宿,后又到鄞县东钱湖大慈寺拜物初大观为师。景定四年(1263),住持鄞县白云庵。咸淳五年(1269)十月,住持台州真如寺。景炎二年(1277),到天童寺访法兄环溪惟一,被尊为“天童第一座”。祥兴二年(1279),应日本国之请,赴日弘法。他先住持建长寺,宣扬禅风,时执政的北条时宗和武藏守宗政等亲往礼拜,北条时宗还拜其为师。日本弘安五年(1282),在镰仓建成圆觉寺,祖元成为开山之祖。

元至元十六年(1286),祖元圆寂后,日本幕府为表彰其功德,敕谥“佛光国师”和“圆满常照国师”之号。

竺西妙坦

俗姓金,元婺州浦江人。早年依邑里慧香净月为师,得度后,下涛江,登天竺,从晦岩照习三观一心之旨。会虚舟唱道灵隐寺,遂往参学法,委身事之,命为侍者。虚舟主径山寺,召掌书记。后西游,见觉庵真于承天寺,旋主无锡保宁寺,迁惠山寺,移华藏寺,退处承天寺。久之,乃赴灵岩,居数月,复遁虎丘祖塔。元大德二年(1298),被旨主华藏寺。至大元年(1308),迁主天童。明代宋濂曾赞其曰:“惟昔天童,坦公以一真之学,上承松源四叶之传。黑白趋慕,俨如毛之有麟,甲之有龟也。”

竺西妙坦嗣虚舟普度,为临济十八世。其法嗣有孚中信等5人。

云外云岫(1242—1324)

俗姓李,号方岩,庆元昌国(今舟山)人。早年依直翁德举剃度,继授衣拂。初住慈溪石门寺,历象山智门寺,迁郡城天宁寺。元皇庆年间(1312—1313),继竺西妙坦住持天童。云外禅师究明曹洞宗旨,尽其源底,其说法巧譬旁引,随机应变,曲成后学,至奔轶绝尘,虽鹘眼龙睛,亦难窥瞰。日本、高丽僧慕名来访者甚众。生平不倨傲,不贪积,不私食。见后生,敬之愈谨。得施利,则随与人。早晚斋食,必同众赴堂。泰定元年(1324),示寂,塔于东谷。

云外云岫嗣直翁德举,为曹洞十五世。其法嗣有大方聘、独木升、愚庵省、无印大证及东陵永屿等。有《语录》、《诗偈》行于世。

梦堂昙噩(1285—1373)

俗姓王,名昙噩,字梦堂、无梦号西庵浙江慈溪人。早年依净慈雪公出家,通天台、贤首之教,旁及儒道百家之学,兼擅诗文与书画。元大德间(1297—1307),驻锡象山瑞龙寺,殿广僧众,盛极一时。元顺帝至元初,主持天台国清寺法席,殿宇修葺一新。至元五年(1339),居鄞县宝庆寺,因戒行严洁,于至正间(1341—1370),赐“佛真文懿大师”之号。明洪武二年(1369),复奉诏住持国清寺。洪武三年(1370),应诏至京城说法,为明太祖所礼重。圆寂后,葬善兴寺之西,宋濂为之作塔铭。撰有《历代高僧传》、《新科分六学僧传》31卷及语录、诗文等。

德明(1243—1326)

俗姓刘,号东生,宋末元初庆元路昌国州人。景定元年(1260)祝发出家,次年受具足戒于开元寺。自后云游天下,访师求学。在吴兴道场遇顽极弥禅师,深得其器重,乃随之迁育王寺。大德四年(1300),育王住持虚席,当地士大夫及寺院僧众咸推之,朝廷乃命其主持育王寺,赐号“佛日普光”,成为育王五十六代住持。其为学,统会要领,探索奥旨,四方学子咸来归附,不肯离去。又增广寺田,修葺楼宇廊庑,寺院规模较昔日更为广大完备。在位27年,冲让混融,不以居大浮图自矜,识与不识者咸称道之。泰定三年(1326)十二月,圆寂,葬于寺西偏五十步,其爪发瘗洞云塔。

孚中怀信(1280—1357)

俗姓姜,名怀信,明州奉化人。幼从戴表元习书经,年十五出家,依法华院子思禅师祝发,受具戒于鄞县五台寺。初闻延庆寺半岩全公弘三观十乘之旨,趋而学之,既而不合弃去。遍游参叩,又多不合,乃参竺西妙坦于天童寺。坦公识其为法器,乃传授心印,留任维那。云外云岫住持天童,命掌藏钥。元泰定三年(1328),应行宣政院之聘,住持府郡观音寺。天历二年(1329),住持补陀洛迦山宝陀寺。旋历游吴楚间。后因导引镇南王孛罗不花、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有功,臣僚以师行上闻,诏赐“广慧妙悟智宝弘教禅师”之号,并赐金襕法衣1袭。至正二年(1342)主中天竺。至正五年(1345)主席天童,重修佛殿、宇、廊,购奇石,建五层多宝塔,寺貌为之一新。至正九年(1349),住持金陵大龙翔寺,力倡宗乘,修建海会堂,众皆信服。明军下金陵,朱元璋尝往其寺听法,嘉其言行纯悫,特改寺名曰大天界寺。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书偈曰:“平生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旋逝。朱元璋闻其讣讯,命出内府币帛,以助葬事,举龛之夕,亲临奠送。建塔于金陵牛首山,别分爪发衣履藏于天童中峰之塔。

孚中怀信嗣竺西妙坦,为临济十九世。其法嗣有双林致凯、江心惠恩、大慈质定等19人。有《五会语录》行世。

雪窗悟光(1292—1357)

俗姓杨,字公实,四川成都新都人。幼丧双亲,依舅学佛于天王寺,既而受度于了冲禅师。年十五,诣大慈讲席,备阅钞疏,以为滞于名义见解,遂振衣出峡,遍访禅林。后至杭州净慈寺,住持东海屿目为法器,师亦坚坐苦修,得授心印。后随侍海公于灵隐寺。至顺元年(1330),开法于平江白马寺。元统元年(1333),住开元寺。至正二年(1342),主育王寺,为第六十代住持。师以朝命所颁金币营建殿宇,建承恩阁,一切改观,廷赐“佛日圆明普济禅师”之号。十七年(1357),因天童虚席,宣政院命其兼领寺事。同年六月,示寂,塔于鄮峰草堂,文人危素为之撰塔铭。

雪窗悟光嗣东海屿,为临济十九世。其法嗣有忍庵等。遗著有《心要》、《雪窗语录》、《四会语》及《雪窗诗集》。

无印大证(1297—1361)

俗姓史,江西鄱阳人。自幼颖悟,喜学佛,父母知不可留,使从昌国寺智节禅师剃发。初谒荆石琬禅师,后闻云外岫唱道天童,往依入室,唱和甚为契合,遂命典藏教,授以衣拂。元至治间(1321—1323),诏天下善书者,赴京金书藏典。竣事,赐织金之衣。南还,江浙丞相脱欢荐师主衢州南禅寺。继领光孝寺,又迁信州祥符寺。后奉旨住庆元府定水寺。至正九年(1349)升雪窦寺住持。至正十二年(1352),退居定水圆明庵。至正二十一年(1361),圆寂。

孤峰明德(1304-1382)

俗姓朱,名明德,元昌国人。师年十二依金峨寺横山锡剃发出家,稍长,往五台山受具足戒。先后求道于天童竺西妙坦、净慈晦机熙、瑞岩明极峻、雪窦竺田霖等禅师。曾延为雪窦第一座,复结庵于奉化桃花坞,阅楞严经于东禅寺,主松江东禅寺、集庆府保宁寺、湖州道场,杭州净慈寺。元帝赐以“圆明定慧”之及金襕法衣。入明后,退归道场竹林庵。洪武五年(1382)二月,泊然入灭,塔骨于金峨东冈。宋濂为之作铭。

孤峰德嗣法横山锡,有《四会语录》行世。

原明元良

俗姓周,号左庵,宁海人。初住台州瑞岩寺。元至正十八年(1358),行宣政院奏师道行,被旨住天童。十九年(1359),重建天童朝元阁,铸万铜佛置其上,法堂、大鉴堂、东西蒙堂、钟鼓楼、禅寮、涵虚阁、隐盖亭等均修葺一新。至正二十二年(1362),蓄资创业,围海堤575丈,历时6年,成田17顷有奇,名为“万佛庄涂地”。梦堂昙噩作记。参政危素奉敕纪其事,廷赐“善觉普光禅师”之号。至正二十三年(1363),退居东谷。元亡明兴,师力修山宇,洪武十一年(1378)、十二年(1379)间,两次撰文祭奠宏智禅师。袁廷玉寄诗赞云:“归去山中笋蕨肥,石泉茅屋薜萝衣。一径静坐苍松下,闲看孤云自在飞。”塔于东谷庵前东南麓。

原明元良嗣别源源,为临济二十世。

木庵司聪(1312—1381)

俗姓谢,台州黄岩人。年十五,从鄞之灵峰汶禅师祝发,受具足戒。元至顺(1330—1332)初年,谒天童平石砥禅师,命为侍者。后至杭州,见竹泉于中天竺,参竺田于灵隐寺。复造径山,依元叟端禅师,命司典藏。自谓:“沙门释之,当以治心为先务。治心之要,惟明惟静。明以照昏,静以止乱,昏乱既除,慧光自显,岂不妙哉!”久之,自察所守,不离见闻觉知,遂入天台。旋至太白,闭一室于蒙堂,禅观礼诵,日有常课,人皆敬服。至正十八年(1358),行宣政院檄其出世洪佑寺,为道公嗣,重堤海塘之田,以裕众食。二十三年(1363),迁国清寺,修缮众宇。明洪武二年(1369)住持天童。五年(1372)朝廷于钟山设无遮大会,诏两浙高僧校雠梵典,师预其事,且说法论道,屡获赐坐。事竣还山,退居东堂。十四年(1381)四月,示寂,塔骨于天童寺西麓。

木庵司聪嗣元叟行端,为临济十七世。

寿岩智昌(?—1378)

俗姓陈,别号友幻,台州黄岩人。少从邑之治平寺虚中满禅师剃度,受具戒于明州五台寺。继谒大慈寺枯木秀、吴兴道场寺玉溪珉禅师。元文宗以金陵潜邸建大龙翔寺,请笑隐訢禅师说法,师往依居。久之,复谒无见睹禅师于华顶寺。后返四明,适孚中怀信唱道天童,雅爱相重。不久,行宣政院起师出世于大梅保福寺,开堂为玉溪嗣。师整修寺院,堤海田,不数年,寺复重兴。洪武二年(1369),退居寺之东涧庵。五年(1372),迁昌国吉祥寺。七年(1374),迁住天童。十年(1377),应诏入廷,颁制天下僧徒以昼讲夜禅之规。次年冬,还,示疾而逝,塔于伏翠庵前。

寿岩智昌嗣玉溪思珉,为临济十八世。其法嗣有保福希素、妙严道远。

湛然自性

俗姓韩,号佛郎,云阳人。初出家于溧阳泓溪慧照庵禅师,礼慧海智禅师为师。与友旌川草庵、一幻生福相互切磋,受激发颇多,多所发明。求证于季潭泐禅师,蒙证莂,出世于邑之普光寺。洪武十五年(1382),迁常州永庆寺,旋受请住抚州疏山寺。洪武二十年(1387)前后,复被旨住持天童,赐号“佛郎禅师”。晚年退归普光寺,示寂。镜中圆禅师有诗赞云:“参禅铲草不存芽,三界无亲孰有家?屋后惟栽千岁竹,岩前谁种四时花?不令意马奔池水,肯纵心猿播土沙?性海湛然浑不动,翻天覆地念无差。”

湛然自性嗣季潭宗泐,为临济十九世。

天泉祖渊(1388—1449)

俗姓杨,号雨庵,江苏庐陵人。永乐元年(1403),受具足戒于青原山,继谒幻居戒禅师,参究学法,多所启发,称入室弟子。后遍礼丛林,参访名宿,于永乐十九年(1421)还天界。宣德元年(1426),住持月山延师置座端,以为表率。寻为僧录司荐举,敕住灵峰寺。时天童虚席,延为主持。九年(1434),应召入京,命为左觉义,兼主大功德寺。师以禅、讲、教三宗,名不可不正,奏以大功德、大慈恩、大隆善三寺为之,由是三宗弟子授业,各有依归。又以天下寺院之废,多由学徒未广,遂于常度正额外增五分之一,废寺因是复兴,迁右善世。复以赐物建大刹于江宁凤翔山,赐额“普宁禅寺”。正纺十四年(1449),三月示寂,英宗遣吴弼以金钞香币赐吊,礼部主事林壁致奠。塔骨于普宁寺。

天泉祖渊嗣幻居戒,为临济二十世。

传瓶(1565—1614)

俗姓方,字无漏,明婺州义乌(今金华义乌市)人。幼而聪颖,好阅释典。年二十,往台州太平县(今温岭市)东山寺,从寺僧通庵落发出家。后随妙峰觉法师受业,行大悲忏法,寒暑不辍。又从守庵和尚于石城,受具足戒。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四月,住持阿育王寺。与师弟传余以及诸弟子,同心协力,广募善缘,修葺殿堂,树立山门、廊庑、禅堂、僧室百堵,兴修石塔,镀金榱,题藻绘幡宝盖等,寺院为之一新。皇太后闻其名,遣太监张本前来,赍赐白金勾环紫衣袈裟1顶,令师焚修祝延。又曾结炼社于妙胜殿,大集善男信女数百人,每月定期举行法会,远近信从。万历四十二年(1614)九月,结跏趺坐,安然而逝,塔葬于妙胜殿后仙人岩。

密云圆悟(1566—1642)

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江苏宜兴人。师初习儒典,幼时即知念佛,夙有出家之念。偶读《六祖坛经》有省,乃于二十九岁时,弃家投龙门山禹门寺幻有正传禅师,三十三岁剃度。游学吴越数年,传公召之归,授以衣拂。明万历三十年(1602),任龙池禹门寺监院。四十五年(1617)升任龙池寺祖庭住持。天启三年(1623),迁住天台通玄寺。继住嘉兴金粟寺、福建黄檗寺、明州育王寺。崇祯四年(1631),住持天童。师住持天童11年,苦心经营,筹募诸方,于灾后重建殿堂,并扩而广之,寺宇为之一新,奠定天童永久之规模。嗣后又丕振宗风,弘扬佛法,通圆万众,灯传四方,顶礼者自中华以至外域,海涌云归,住持常逾万指,每逢讲经,徒众达数万。被尊为天童重兴之祖。崇祯十四年(1641),延江阴黄毓祺重修寺志。是年,廷赐师紫衣1袭。崇祯十五年(1642)七月,示寂于天台通玄寺。次年,还塔全身于天童南山。后毁圮,今建塔于东谷太白精舍东首。

圆悟嗣幻有正传,被誉为“临济中兴之祖”,为临济三十世。其法嗣有12人,以汉月法藏、费隐通容、木陈道忞、破山海明等四支最为繁衍。遗著有《碧岩录》10卷,《语录》12卷,《天童直说》4册,《辟妄救略说》10卷,《枯崖漫录》3卷。

费隐通容(1593—1661)

俗姓何,福建福清人。十四岁依慧山禅师出家。初参寿昌无明慧经,便能悟入。更参博山、来显、圣澄,工夫益纯,俱以法器目之。依湛然圆澄最久,博通经论世典,常命代座说法,芳誉益彰。自谓:“吾斯未信,痛念大事因缘,不觉涕泪。因阅《密云禅师语录》,窃计了吾事者,此老也。”明天启二年(1622),参密云圆悟于越之吼山寺。寓次,横机不让,密惟痛棒,头脑几裂,一时伎俩知见顿释。自是随侍通玄、黄檗,益入阃奥。受嘱后,随住黄檗及嘉兴金粟寺。顺治二年至五年(1645—1648)住持天童,清理南山塔院,恢复东谷,赎还侵田300余亩。晚年迁主径山寺,复投老石门之福岩寺。十八年(1661)二月,示寂。

费隐通容嗣密云圆悟,为临济三十一世。其法嗣有隐元隆琦等64人。遗著有《语录》20卷,《五灯严统》25卷,《般若心经石斤论解》1卷,《祖庭钳锤录》2卷,《丛林两序须知》1卷及《宗门杂录》等。

石奇通云(1594—1663)

俗姓徐,苏州太仓人。少时依南广寺继闲禅师祝发,投嘉定护国寺受具戒。后参方远游,谒等慈禅师,法缘契合,矢志服勤。继谒鹤林、闻谷诸尊宿,后至金粟参圆悟禅师。旋随圆悟赴育王,移天童,司职侍寮、副寺,亲侍13年,得付衣拂。曾至兴化掩关,禅法大进。归天童,命为首座。崇祯十四年(1641),应请出住台州灵鹫寺。次年,住景星寺。清顺治八年(1651)应诸士绅之请,任雪窦住持,期间兴复旧观,被尊为中兴之祖。康熙二年(1663),示寂。

石奇通云嗣法嗣密云圆悟,为临济三十一世。师学贯内外,能诗擅画,为缁素所仰,著作有《灵鹫语录》、《景星录》、《雪窦全集》等。

山翁道忞(1596—1674)

俗姓林,号木陈老人,晚号梦隐,茶阳(广东潮阳)大浦人。幼慧绝,习儒。总角以文艺名,补博士弟子员。弱冠,读《金刚经》、《法华经》、《大慧语录》,悟教义而弃儒业,投匡庐开先寺若昧智明禅师出家。后迫于父母之命一度还俗,天启二年(1622)回山,从五乳憨山德清受具足戒。后历游诸方,嗣法天童圆悟。崇祯十六(1643)继席天童住持。清顺治三年(1646),退居五磊寺。继迁主台州广润寺、绍兴大能仁寺、吴兴道场山寺、青州法庆寺。十四年(1657),应众请再住天童。十六年(1659),征诏入京问道,赐号“弘觉禅师”,锡以敕印。次年辞京还山,顺治帝赐御书唐诗、御画及“敬佛”两字,并发帑金千两命修殿宇。道忞回寺后,新建奎焕楼以藏御书,并发帑金500两修葺云门雪峤大师藏塔。旋谢事天童,归嘉兴金粟寺。后又营建会稽平阳寺。晚年归隐化鹿山。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示寂。塔于平阳黄龙峰下,有爪发塔在天童玲珑岩。

道忞嗣密云圆悟,为临济三十一世。其法嗣有远庵本仹、山晓本晳、天岳本昼、旅庵月、大云莹等20余人。著作有《弘觉禅师语录》20卷,《奏对录》3卷,《弘觉禅师北游录》6卷,《山翁道忞随年自谱》,《历代祖图赞》,《禅灯世谱》,《密云和尚辟妄七书》,《悟禅师年谱》及《布水台文集》32卷。

林野通奇(1595—1652)

俗姓蔡,名通奇,字林野,人称“林古佛”,重庆合州人。十岁,父母送至金钟寺,依叔父道然禅师为童行。十七岁参黔州莲峰禅师剃度。十九岁,出峡南游十余载。掩关当湖(平湖)研经,闻密云禅师主金粟寺,欲破关就学,不果。遣僧请益,示曰:“教伊关中莫妄想。”益疑之,心智俱竭。一日忽失足堕楼,恍然有觉。后密云过吴门,即日破关相随10年。既受心印,犹处天童座下。逾年,始住持余杭广化寺。明崇祯十五年(1642),密云圆寂于通玄寺,继席五年。顺治四年(1647),移嘉禾东塔寺。翌年,主栖真寺。既而天童席虚,应请住持天童。九年(1652)三月,圆寂。塔全身于寺前新庵之左。

林野通奇嗣密云圆悟,为临济三十一世。其法嗣有隐谧自闲、觉佛古闻等48人。有《全录》行世。

牧云通门(1599—1671)

俗姓张,号卧庵,苏州常熟人。初为明诸生,因悲世事蜩螗,遂投常熟破山兴福寺依洞闻禅师祝发。后往金粟寺参学密云,得法于天童,掌记室多年。旋出世于古南寺,人称“古南和尚”。顺治元年(1644)渡江扫塔,主四明栖真寺。复住持嘉禾梅溪寺、常熟破山寺及镇江鹤林寺。九年(1652),延主天童寺。终主苏州秀峰寺,归退于湖村恤庐。康熙十年(1671)十一月,圆寂于石湖静室。塔全身于苏州秀峰西资庵。后山晓本晳住持天童,为建舍利塔于南山。

牧云通门嗣密云圆悟,为临济三十一世。其法嗣有崇已峻、岫云玮、达本元等。著述有《七会余录》6卷、《语录》20卷、《偶集》、《懒斋别集》14卷。

浮石通贤(1593—1667)

俗姓赵,浙江当湖(今平湖)人。十九岁,潜至普陀礼绍宗禅师剃染。因归省父母,以单子苦留,稍蓄发相慰。后投武原普净庵乘白禅师剃度。受沙弥戒于云栖莲禅师,圆具于海宁湛然澄和尚,随侍嘉禾东塔寺。归葬双亲毕,再参澄和尚于云门寺。闻金粟寺密云禅师道风高峻,决意归依。明崇祯四年(1631),随密云进天童寺,参入侍寮。未几,出掩关武原。关后3年,开法于当湖青莲寺。清顺治元年(1644)冬,主席遁村报昌寺、海门广慧寺。十一年(1654),继牧云通门住持天童。十四年(1657),住持持嘉禾栖真寺。旋主宜兴善权寺、虞山福城寺,退老于西山支公白马石间。康熙六年(1667)七月圆寂,塔全身于径山鹏搏峰下。

浮石通贤嗣密云圆悟,为临济三十一世。有《语录》10卷问世。

远庵本仹(1623—1683)

俗姓陆,昆山人。二十一岁时,受母指点,投天童出家,适值密云退老通玄寺,欲往求度,因罹危疾,未成。后闻密云逝、山翁道忞继席,遂从剃度,前后追随八刹,服侍十二载,其间钳锤炉鞴,劈面承当。清顺治十二年(1655),受付嘱于昆山安禅庵,掌书记于青州大觉寺。不久,住持扬州宝积院。寻应湘阴神鼎寺之请,始为开法。十四年(1657),始住持天童,12年间,先后修建僧寮、廊宇,重植古山门云松。后移蛟川瑞岩寺,未几,继席平阳寺,一度住鄞县白云寺。后复归瑞岩寺。康熙二十二年(1683)秋,示寂。

远庵本仹嗣山翁道忞,为临济三十二世。遗作有《前后语录》及《东谷初集》、《东谷二集》等诗集。

山晓本晳(1620—1686)

俗姓魏,字山晓,号啸堂,四川长寿县人。早年出家于长寿定慧寺,初研《法华》、《楞严》旨义。十九岁时出蜀至金陵听讲,适天童密云禅师至长干,往礼之。不会所问,遂弃教参禅。二十一岁,从三昧受具足戒,即渡钱塘,参道忞禅师于云门寺。得契,随司职广润寺,深自晦藏,并结茅于东海郁州山中七载,以“啸堂”命其庐。清顺治十四年(1657),道忞禅师再主天童,召师充首座,且传以衣钵。十六年(1659)随侍道忞入京。道忞还山,被旨留住隆安寺,莅方丈之位。顺治帝赐其紫僧伽黎,赞师:“法席森严,道风远振,足堪师表人天。”康熙元年(1662),赐驰驿还山。后转住杭州佛日寺,振兴凋弊。三年后,主洞庭包山寺。既而复主佛日寺达3年。十一年(1672),始住持天童,建御碑亭,刻御书“敬佛”碑,藏御赐经卷、诗、联、碑帖并伽衣于奎焕楼;修葺殿宇、祖塔,浚外万工池,复中峰庵、东谷庵及古山门,置斋田800余亩,并请官府悉免差徭。由是,湖海辐辏,座盈万指。弘法之余,汇宋、元诸尊宿语录,成《宝积录》93卷,《敦本崇止录》1卷;延闻性道佐弟子竹窗介禅师纂修寺志。二十五年(1686),以病坚辞,退居中峰庵。十一月,圆寂,塔陶龛于青凤峰之麓。

山晓本晳嗣山翁道忞,为临济三十二世。其法嗣有慰弘元盛、柏堂超静、明介元灯、莲因等20余人。遗著有《奏对录》、《全录》、《后录》、《啸堂集》、《偶录》和《叠秀轩集》等。

天岳本昼(1621—1705)

俗姓萧,字天岳,别号寒泉子,黄州蕲春人。年十三依匡庐山大林寺慧公剃染。因阅《灯录》“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有悟,往参雪峤信于开先寺,获开导之益。后依山翁道忞于布水台,会天童密云和尚示寂,相随过四明,于龛前受具足戒。道忞继席天童,辞归,又参雪峤信于云门寺,参箬庵问禅师于夹山寺,参玉林琇禅师于大雄寺,皆器之。道忞住台州广润寺,招其至,授以衣拂。后结茅黄石岩,三年后移牧石庵。首应请开法于舒州龙门寺,旋迁海会寺。历主杭州佛日寺、绍兴平阳寺、苏州龙泉寺、杭州清流寺。道忞示寂后,复主平阳。康熙三十五年(1696),延请住持天童,重修佛殿,矢志兴寺。康熙南巡,曾赐宸翰并砚物到山。四十二年(1703),营寿藏于东谷。四十四年(1705),构筑归来庵退居,命门人伟载超乘主寺。是年十一月,圆寂,塔全身于天童寺之东谷。

天岳本昼嗣山翁道忞,为临济三十二世。其法嗣有伟载超乘、铁夫、借山、石庭等。有《六会语录》及《牧石吟》、《直木堂诗集》、《晚云楼诗集》等存世。

伟载超乘(1651—1724)

俗姓苏(《金峨寺志》载姓陈),又字元乘,别号苇斋,俗称“金僧”,宁波鄞县南乡陈婆渡人。幼年随母茹素,喜趋梵刹,与僧问话。年十五,萌出家之意。游蒲丘寺,遇僧法瑞,指入金峨寺出家。年二十二,至天童山晓禅师座下圆具。五年后,又参越州平阳寺天岳禅师,得受衣拂。年三十五,开法金峨寺。次年,朝五台山,随晓公进京助宣教法,安亲王高其道行,请住隆善寺,阐扬宗乘,获赠“真佛法身”四字与“元乘国师”之号。年四十五,南归,主平阳寺,康熙四十四年(1705),应请住持天童,重建经阁,修葺寮室、南山塔院,砌入山路十五里。五十一年(1212)春,皇良妃命八子再请住安国寺。越八年,归天童,完成天童寺志的编印。雍正二年(1724),示寂,塔于天童东谷。

伟载超乘嗣天岳本昼,为临济三十三世。有《天童太白十景诗》传世。

石吼元彻(1662—1738)

越州山阴人。幼习儒,为博士弟子员。后依兜院子贤和尚剃度,复造真州五台寺静观律师圆具。未几辞别,云游四方,遍参大德。终归依灵远应禅师,亲炙十二年后,得传衣钵。雍正十一年(1733),受文觉禅师坚请,主席天童。乾隆三年(1738)五月,示寂,塔于天童之阳。

元彻嗣灵远应,为临济三十三世。有《语录》5卷传世。

省庵(1685—1734)

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江苏常熟人,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师出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早亡,其母张氏知其生有佛缘,七岁时便将其送往清涼庵,礼拜容选和尚为师,学佛典教规,兼习世典儒书。二十四岁时,正式剃度受具戒。之后,云游四方,参访大善知识。康熙四十九年(1710),依止渠成法师与绍曇法师学习教理,研究大乘性相、小乘方等经典等。苦修3年,于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二宗之学,无不融会贯通,成为天台正宗灵峰四世。康熙五十三年(1714),前往崇福寺,求学于灵鹫和尚座下,参“念佛是谁”话题,禅修精进。次年,在真寂寺闭关修行,饱读三藏经典,得念佛三昧,并注解了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期满出关,应真寂寺僧众之请,升座讲《法华经》;奉绍昙法师之命,于杭州隆兴寺宣讲经律,以无碍之辨才与精阔的理论,博得僧俗赞许,由此盛名更著。康熙五十八年(1719),诣四明阿育王塔瞻礼佛陀舍利,于塔前先后五次燃指供佛,发四十八大愿,感得佛陀舍利大放瑞光。自后每年佛涅槃日,省庵广集僧俗大众,讽诵经典,礼佛作供,并向大众宣讲佛法。雍正二年(1724),移锡杭州梵天寺,著《劝发菩提心文》,字字珠玑,诚切感人。此后近十年间,省庵应永福寺、普庆寺、海业寺等禅宇之邀,主持寺务,以清规戒律规范道场,宣讲天台禅净诸经教,四方僧俗云集。由于省庵大师身教言传,声名远播,江浙一带乃至临近省份的僧俗大众,仰慕其盛名,纷纷投其门下求学。晚年,退隐杭州梵天寺,足不出户,摒绝诸缘,专修净业,时人皆以其为“永明延寿禅师”乘愿再来。雍正十二年(1734)四月,大师安然圆寂,嗣法弟子葬其灵骨于常熟琴川拂水岩之西。乾隆七年(1742)二月,宁波僧众奉迎遗骨,重建塔于阿育王寺之后,旧塔则改为衣钵塔。

省庵有《净土诗》108首、《西方发愿文注》1卷、《续往生传》1卷、《东海若解》1卷、《劝发菩提心文》1卷、《舍利涅槃诸忏》行于世。其中《劝发菩提心文》为僧俗广为传颂,在净土史上颇有影响。

嵩来畹荃

俗姓及生卒年等不详,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人。嵩来继逊安让禅师为育王第六十世住持。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乾隆两次南巡,驻跸杭州,均召见嵩来禅师,奏对称旨。特赐有紫袈裟、龙缎袍、宫绸彩缎、御茶、东莞香、紫当、绣袋等物。十六年(1751)六月,又赐御书《心经》1卷及“觉行俱圆”匾一方。师为此新筑“承恩堂”以珍藏御赐之宝。师住持育王期间,寺宇规模大有扩展,除承恩堂之外,还重建钟楼、无异堂、娑罗阁,新建“拾翠楼”。在寺院文献保护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重立苏轼《宸奎阁碑》、张九成《妙喜泉铭碑》、续修寺志等。

嵩来嗣法秋远碧禅师,长于诗,又善绘花鸟。著有《秋水闲房诗集》、《续明州阿育王山志》6卷。

广晓

俗姓籍贯生卒年等不详。清嘉庆年间(1796—1820)住持育王寺。育王寺每年二月十五日(佛祖释迦牟尼入涅槃日)有“涅槃供会”,以供奉佛祖,远近朝拜,香火甚盛。师以未有恒产,恐日久衰落,乃叩募四方信徒,为之置田产,使此盛会永久不衰。又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募铸巨钟,今尚存。

海鲸宁(1734—1810)

俗姓陈,名与宁,字海鲸,宁波鄞县姜山人。师幼年出家,依金峨寺瑞昙禅师披剃。曾出住大雷香象庵。后主持金峨寺,与学海、南狱等苦心经营,寺为之中兴,人誉之为中兴住持师。清嘉庆十五年(1810)示寂,塔葬于应家山。

海鲸宁一生修持不懈,秉性骨鲠,无阿谀态,品操为后人所称道。

信真空修(1810—1891)

俗姓陈,名空修,宁波鄞县人。年甫弱冠,辄知教外别传之旨。二十一岁,事双亲毕,飘然离家,投普陀佛顶山从定育禅师出家。是年,受具足戒于白衣寺,得上品戒。旋回普陀,亲炙于慧济顶超禅师。久之,因机缘默契,遂受金襕。师知见精确,道行清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应请住持慧济寺,学徒云集,纲宗大振,法会之盛,诸方莫及。咸丰三年(1853),应众僧力请,主席天童,弘宗护法,并重修佛殿、天王殿、维新佛像,寺貌为之改观。六年(1856),退居普陀,重主慧济寺,至同治九年(1870)退院。晚年行持愈精,积资捐赠杭州海潮寺、定海体仁局等。光绪十七年(1891)五月示寂坐化,塔建于佛顶海天佛国之西。

法嗣有慧源、净禅、通智、觉道等。

广昱悟净(?—1883)

俗姓林,宁波鄞县人。青年时依龙华寺观竺禅师剃发受具足戒。数年后,遍游讲肆,融性、相二宗之旨。继参扬州高旻寺,闻普洽禅师唱道天童,即往参谒,一见针芥相投,遂获付嘱。清咸丰十一年(1861),受请住持天童,训徒参法,兴圮振废,重修下院、客堂,竭尽心力。任满3年,辞去。光绪三年(1877),受请再住天童,改新新堂为龙王堂,讲《法华经》于大鉴堂。阅3年,复辞去,主青山诸寺。光绪九年(1883),知府宗源翰又延请主天童。是年冬,圆寂于方丈室,塔全身于天童东谷。

广昱悟净普洽英皓,为临济三十九世。其法嗣有慧修宏智、达光宏禅、献纯隆藕。

慈云灵慧(1826—1910)

俗姓朱,字慈云,一字隆安,号皈依,湖南湘潭人。年十八依义宁福田庵礼昌明禅师披剃,年二十从野禅声和尚受具戒。后遍游江浙,参询名宿,咸有契悟。太平军起,挂锡鄞西接待寺,职任香灯,后移锡镇海永宁寺。清同治二年(1863),迁蛟川万善寺,使殿宇重光,声名远播。同治九年(1870),嗣邓县云龙寺普洽禅师之法,绍临济宗第三十九世祖位。同治十三年(1874),应众请出任天童寺住持,任内,专心掖诱,竭力经营,天童为之振兴。光绪三年(1877),任满退居万善寺,倾囊钵,募世缘予以修葺。光绪十六年(1890),又应请住持七塔寺20年,期间,率众僧修大殿、客堂、库房、禅堂、云水堂、钟楼,建三圣殿、藏经楼,奠定七塔寺之殿堂规模,使七塔寺成为闻名遐迩的观音道场,宗风远播,其本人也因此被尊为中兴七塔之祖。宣统二年(1910)八月,圆寂于七塔寺,塔葬天童寺玲珑岩下。

慈云灵慧嗣普洽英皓,为临济三十九世。其法徒有圆瑛宏悟、岐昌、道阶、溥常等48人。

慧源嗣铣(1841—1898)

俗姓夏,名嗣铣,江苏华亭(今松江)人。幼年习儒,十二岁时,侍母行香普陀,萌出家之心,遂投洪筏房余庆禅师出家。后受戒于普济寺,受记莂于定智禅师。光绪六年(1880),应请住持天童,重修天王殿。3年期满,辞回普陀。光绪十七年(1891),主席普济寺,募资筑朱家尖众香塘。三年后退归洪筏禅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趺坐而逝,塔全身于普陀后山洪凉亭上。

法嗣有润涛等。

净禅圣德(1838—1891)

山西河东人。早年于普陀山出家,后投天童本聚禅师纳戒。未几,回普陀,参信真修禅师。因久之不能洒脱,又依清玉禅师,遂获印证,并受衣钵。曾住持蛟川梵王宫、镇海招宝山。光绪十年(1884),升席天童,先后修复西桂堂,重修东禅堂、隐盖亭、古山门、伏虎亭、钟楼等。光绪十六年(1890)辞归招宝山。次年,示寂,建塔于招宝山之麓。

慧修宏智(1838—1894)

俗姓林,别号竹庵,福建莆田人。幼年入道,首参金山观心禅师,既而参常州天宁寺定念禅师。时定念授以“念佛是谁”话,疑情顿发,屡呈己解,皆不契合,由是奋志力参,昼夜精勤。后又参天童广昱禅师,广昱识为法器,命领纲维之职,并传以衣拂。光绪四年(1878),受请主席慈溪宝庆寺,殿堂像设,修葺一新。十六年(1890),住持天童,重修库堂、客堂等院舍。十九年(1893),任满辞归宝庆寺。次年正月,示寂,塔于宝庆寺左陇。

宏智嗣广昱悟净,为临济四十世。

德清空行(?—1897)

名空行,江苏松江人。早年于普陀常明庵出家,后历游丛林,遍访海内大德,深明禅宗机要。光绪十九年(1893),应请主席天童,重修藏经阁、南山塔院等。三年任满后归隐普陀常明庵。光绪二十三年(1897)示寂,塔于普陀雪浪山麓。

西峰守传(1846—1907)

俗姓金,名守传,别号西峰,杭州仁和人。年十七双亲并逝,觉世无常,遂投嘉禾慧明严清禅师出家。翌年,受具足戒于天童广昱禅师。精研律藏3年,即上天台参诸尊宿。后又参谒于天童首座守章尊宿,每受恶辣楗槌,矢志不退,多有得益。又谒广福无相真禅师,遂臻壶极。得传衣拂。清光绪元年(1875),应请主慈溪芦山寺,重新梵宇,接纳方来,结白莲社,与众精修,深契“禅净双修,不出一心”之旨。光绪二十一年(1895),从请住持天童,新建后客堂,重建延寿堂,振坐香打七之例,众逾三千。三年后,例满退归芦山寺,造普同塔3座。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端坐而逝。藏骨于芦山寺普同塔。

西峰嗣无相真,为临济三十九世。其法嗣有净心隆瀛、文质、从乾等。

寄禅敬安(1851—1912)

俗姓黄,名读山,字福余,法名敬安,字寄禅,自号“八指头陀”,湖南湘潭人。清同治七年(1866),见篱间白桃花忽为风雨摧败,戚然动出世之念,从湘阴法华寺东林禅师出家,同年冬,于南岳祝圣寺参贤楷律师受具足戒。后往岐山仁瑞寺谒恒志禅师参教外之旨。既而遍游江浙诸刹。光绪三年(1877),在育王寺燃左手二指燃灯供佛,因称“八指头陀”。光绪十年(1884),持锡天童,充副寺职。旋还湘,谒岳麓山笠云禅师,得嗣其法。历主衡州罗汉寺,南岳上封、大善寺,宁乡沩山寺,长沙神鼎山资圣寺、上林寺等六大名刹,莫不以弘法利生为任。光绪二十八年(1902),应请住持天童,修寺讲经,整肃清规,宗风为之一振。光绪三十四年(1208),首创宁波僧教育会,任首任会长。期间,立僧众学校,民众小学,致力于佛教教育事业,开中国佛教办学之风。敬安倡导佛教界联合,民国元年(1912)初,赴南京面晤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呈请中华佛教总会立案文及《佛教会大纲》。四月,中华佛教总会批准在上海成立,敬安被推为首任会长。十月,应湘僧之请,邀约各省僧界代表赴京请愿,求还寺产。十一月,圆寂于北京法源寺。弟子道阶等奉龛南归,葬于天童寺青龙岗冷香塔。1991年秋,天童常住重建冷香塔院。(插图30

敬安参禅究法之余,常吟诗明志,抒发忧国忧民之心,有“爱国诗僧”之誉。著作有《语录》2卷,《八指头陀诗集》10卷,《诗续集》8卷,《白梅集》1卷,《文集》1卷。

果如(1854—1917)

俗姓薛,浙江定海(今浙江舟山市)金塘岛柳行乡南石弄村人。果如少时家贫,出家于本乡普济寺。住持和尚以其生性聪颖,教以书画,不久,即以擅书法、画梅知名。年稍长,任普济寺知客僧。二十岁外出云游,求教佛理和书画。三十余岁回浙,任奉化雪窦寺方丈。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奉诏至北京,谒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敕封为国僧,钦赐袈裟、龙钵、玉印、玉佛各1件以及宫藏经书数百函。回雪窦寺,升为大方丈,新建法堂、藏经楼以贮赐物,成为雪窦寺镇山之宝。蒋介石生母王采玉,拜果如为师,常携子前往礼佛。众僧为尊崇果如出身,奉普济寺为雪窦寺下院。民国六年(1917)圆寂。

永清纯(1850—1918)

俗姓蒋(一作姓项),名心纯,字永清,号桌堂,余姚上林人。师八岁从鄞县金峨寺品琮禅师受剃戒,后嗣法于宁波天宁寺悟性月禅师。年三十六,为金峨寺监院,年三十九,出为天宁寺监院。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众携戴为金峨寺主持。师于任内设坛开戒,使宗风远振,缁衣咸服。民国七年(1918)十月,趺坐而逝。十一月,瘗骨于寺后长瓢山顶。内阁中书孙锵为之撰功德记。

岐昌宏莲(1853—1919)

俗姓钱,法名宏莲,别号水月,宁波鄞县东乡人。少年时作沙弥于永丰寺,为安法禅师再传弟子。后读书塾中,有文学名。同治九年(1870),从今铭律师受具足戒。具戒后,与八指头陀、谛闲法师等为友,精于宗禅教理,尤擅音声佛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嗣法慈云灵慧,拆永丰寺所有田产充七塔寺斋粮,使七塔寺始稍有恒产。宣统三年(1911),推为七塔寺住持。任期内,辛苦经营,终竟慈运中兴七塔之宏业,使七塔寺成为与天童、育王鼎足而三之一大刹;同时,与寄禅等一起护弘佛教,宁波僧教育会多赖师力。民国元年(1912),寄禅辞世,宁波僧教育会改组为中华佛教佛教总会宁波分部,推为会长,与冯汲蒙共同掌理部务。民国六年(1917),发起筹办宁波佛教孤儿院,次年五月,孤儿院在白衣寺正式成立,被举为首任沙门院长。期间,曾与太虚法师往台湾灵泉寺主持水陆坛。创办三宝经房,亲任总裁。民国八年(1919)八月入寂,塔于鄞南丽山寺西岗。

岐昌宏莲嗣法慈云灵慧,为临济宗第四十世。其法嗣有常静戒能、念性戒,勤修戒、本舟戒济等15人。

道亨宏达(?—1918)

俗姓陈,法名宏达,字道亨,湖南衡阳清泉县人。年青时,投衡州东一堂智胜寺依真际禅师剃度,从寄禅禅师受具于衡州罗汉寺,又参默庵禅师于于衡山,得授止观法门,复传曹洞宗旨。后周游名山,遍访宗匠,至七塔寺,参法于慈云长老。慈云识其器,授以心印。继往天童,参禅机于寄禅,深有契悟,被请为该寺纲领要职,管理出纳数年,恪尽职守,众皆敬惮之。后返七塔寺,襄理常住,期间一度辞职回衡山祝圣寺潜心自修。民国三年(1914),选任七塔住持。任内3年,内肃清规,外严佛事,增造斋堂、云水堂、大寮等,多有功绩,一时称为法门特色。民国七年(1918),圆寂,瘗骨于天童青龙岗冷香塔院。

道亨嗣法慈云灵慧,为临济宗第四十世。其法嗣有明校戒道,剃徒有圆成。

净心隆瀛(1856—1941)

俗姓穆,名宗瀛,晚号如幻子,又号慕莲道人,贵州赤水县人。幼习儒业,年十九投遵义金顶山药王庙,依昌祥禅师剃染,又秉戒于西蜀华严寺怀昭律师,研禅、理、律三年。后参游诸方,由蜀入陕而冀,朝五台山,寻佛迹,习讲于红螺山资福寺昆泉讲主及龙泉本然法师。已而南下大江,究心宗于镇江金山寺,参大定、法忍、心莲诸宗师。清光绪十三年(1887),拟朝礼普陀,道经天童,见岩奇寺雄,遂止留修习。一度返金山寺任班首,适西峰禅师主席天童,应邀挂搭天童,并授以衣钵。后寄禅主持天童,师襄理院事,恪尽职守。民国二年(1913),始任天童住持,重修天王殿、回光楼、东西禅堂、先觉堂,重建罗汉堂,辟放羊篷,浚二泉,续修《天童寺志》,宣扬法旨。民国八年(1919),退居延寿堂潜修。民国三十年(1941)秋示寂,建塔于放羊山。1990年,重建塔于东谷太白精舍东首。

净心隆瀛嗣西峰守传,为临济四十世。

寂定(1857—1938)

俗姓傅,名宣耕,自号安心头陀,宁波鄞县五乡人。寂定少年放荡不羁,中年痛改前非,多有善举,并在新加坡普陀寺从转道长老皈依佛门。民国十四年(1925),他在北平法源寺剃度,继之从湖南宝庆点石庵出尘法师受具足戒,修头陀行。寂定致力于孤儿教养事业,曾五经河汉,三下南洋,筹措经费。后被推为宁波白衣寺方丈。民国十七年(1928),出任佛教孤儿院沙门院长。其后,相继在宝庆寺设孤儿院,五乡镇设惠儿院,嘉惠孤儿。民国十九年(1930),陕西大旱,他四处募捐,并随当时国家赈务委员朱庆澜到灾区放赈,当地民众建生祠以感其德。民国二十七年(1938)二月,坐化于白衣寺。民国三十四年(1945)五月,其法子密迦为其行荼毗礼于阿育王山,安灵骨于宝幢永安公馆。

谛闲(1858—1932)

俗姓朱,法名古虚,号卓三,浙江黄岩人。清光绪三年(1877)在临海白云寺出家。不久,因迫于兄令,还俗。光绪五年(1879)再度于白云寺出家。二年后,在天台国清寺受具足戒。光绪八年(1882),在嘉兴平湖福臻寺从敏曦听讲《妙法莲华经》。光绪十一年(1885),在杭州六通寺开大座讲《法华经》。不久,回国清寺掩关静修,后由上海龙华寺方丈迹瑞融祖授记付法,为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此后游历各地,传天台宗教义。宣统二年(1910),住持绍兴戒珠寺兼上海龙华寺主席,并和月霞创立南京僧师范学校,出任校长。民国元年(1912),住持观宗寺,遵四明遗法,以台宗教义三观为宗,说法为用之义,改观堂为观宗讲寺;成立观宗学舍,后易名弘法研究学社,发行《弘法月刊》,为学僧研习之所,并亲任主讲,造就僧材极多,一时南北讲经法师,如仁山、妙真、静权、倓虚、宝静、根慧、常惺等皆出其门,使一度衰微的台宗得以中兴,观宗讲寺成为台宗名刹。民国四年(1915),应邀北上,任北京大乘讲习会主讲。后讲经于黑龙江、山东、辽宁、江苏、上海等地。民国二十一年(1932)八月,圆寂于观宗讲寺,建塔于慈溪五磊山。(插图31

谛闲大师说法40余年,遗著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序指味疏》1卷、《金刚经新疏》1卷、《圆觉经讲义》2卷、《皇忏随门录》、《大乘止观述记》、《普贤行愿品辑要疏》1卷、《观经疏钞演义》1卷、《始终心要解》1卷、《观世音普门品讲义》1卷、《二玄略本》1卷、《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1卷、《水忏申义疏》1卷、《八识规矩颂讲义》1卷,门人辑有《谛闲大师全集》。

澹禅宏绪(1861-1919)

俗姓金,法名宏绪,别号诔道人,浙江定海人。少年时,因邻妇病卒,悟世相无常,有出家之志,依里中普济寺松公上人剃度。受戒后,洞识戒律开遮之义,精持清净无欲之行。松公入寂,被推为普济寺住持。后闻七塔寺慈运大和尚大转法轮,乃离寺至鄞,谒慈公,公令师参究禅堂。一日,闻击板声,豁然有悟。慈公授以心印,任副寺事。慈公入寂,欣命继席奉化雪窦寺。师在寺大兴土木,建说法堂及前后殿廊,为雪窦中兴之主。又至京师请龙藏,清帝赐以紫衣。民国八年(1919)圆寂,瘗于寺东南。弟子有朗云、性庵等。

贤兆宏修(1863—1927)

俗姓潘,字贤兆,号春融,湖南宁乡人。二十岁,投四川峨眉大峨寺,从先溶和尚披剃。二十三岁,于四川新都宝光寺受具。后游学四方,诣宁波七塔寺,受慈云长老心印。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七塔寺代理住持。曾任镇海总持寺、定海化成寺、天童古翠楼主持。民国十六年(1927)二月,示寂,塔于镇海崇丘乡普庆寺山。

贤兆嗣法慈云灵慧,法嗣有妙旨戒圆、修怀戒清、得一戒净3人。

僧晙宏灿(1864—1922)

法名宏灿,湖南柳县人。二十四岁时投觉否大师出家,在福严寺受具足戒。后从默庵法师听讲经义,有所心得。曾在祝圣寺、罗汉寺充任纲领要职,因为人刚正、处事严厉,人呼“僧晙铁匠”。自后参访江南名刹,朝普陀,驻锡宁波七塔寺,受慈云长老心印。民国六年(1917),继道亨后为七塔寺住持。任期3年内,建造慈云祖师塔院,整修天王殿。任满归湖南,住持岐山仁瑞寺。民国十一年(1922)五月,圆寂,建塔于衡山广济寺右。

僧晙宏灿嗣法慈云灵慧,为临济宗第四十世。其法嗣有宽明、钜镛等。

文质(1864—1936)

俗姓黄,江西临川人。早年出家于普陀,受具足戒后,历游大江南北,广参大善知识。嗣法于天童西峰守传禅师。民国(1912—1949)初,住持普陀佛顶山慧济寺,特辟藏经楼,以飨学者。民国八年至十四年(1919—1925),充天童住持。期间,募捐重建小白岭五佛镇蟒塔;复建佛殿,铸范洪钟;继净心禅师遗志,续毕《天童寺志》,多有业绩。六载任满,退隐佛顶慧济。圆瑛禅师主寺,应邀返寺,乃辅理诸务,领众梵修,劳怨不辞。后一度赴滇南弘戒。临终,召道友至室曰:“余平生愚钝,愧无法财施人。所余衣单之资,除天童、佛顶置产供外,余皆分送江浙金山、高旻、七塔、观宗、普陀、育王诸刹,聊报昔年参访之恩。”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端坐而寂,葬于老普同塔自建之石塔。

文质嗣西峰守传,为临济四十世。

溥常宏鉌(1866—?)

俗姓曹,法名宏鉌,别号梦忍行者,湖南湘乡人。师早年愤于国难,有志于世,惜清廷无能,报国无门,乃萌出家之心。光绪十八年(1892),投闽县庆城寺礼广权和尚剃度。次年,受具足戒,私淑莲池法师。后遍访东南名刹,亲炙金陵赤山法忍禅师,悟禅净双修之旨。清光绪三十年(1904),任金陵毗卢寺监院,主持坐香、传戒、讲经等活动。次年,受赤山法忍遗命,与月霞法师同为讲席,阐扬《楞伽笔记》。光绪三十二年(1906),主讲《楞伽》于扬州天宁寺普通僧学堂及湖北莲溪寺。未几,与月霞法师、留学生桂伯华前往日本讲演《楞伽经》。归国后,应寄禅、谛闲、李梅庵之请,住持南京毗卢寺。民国(1912—1949)初,应虚云禅师之邀往云南,创办僧校,建立佛教滇藏支部,在大理观音寺、昆明筇竹寺两次传戒。民国七年(1918),应槟榔屿极乐寺本忠和尚之约,游学南洋。同年回七塔寺禁足静修。民国十三年(1924),应日本横滨中华会馆孔云生之请,率法侣30余人再度抵日弘法。民国十七年(1928),创办七塔报恩佛学院,兼讲《华严经》。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七塔寺住持,开堂传戒,得戒者僧徒600余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退居,归庾山退居寮。

嗣法弟子有攸久戒志、守源戒法、大量戒慈等13人。著作有《华严纲要浅说》。

僧晋宏宾(1867—1937)

俗姓宋,字僧晋,法名宏宾,湖南永兴人。年二十,往衡山极乐堂礼觉否上人为师,旋受具于祝圣寺。清光绪十七年(1891),礼普陀山,遂留七塔寺,慈云长老察其真实,授以法印,委以管钥,自是以常住自任者40余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兼任鄞县铜盆浦白龙庵(后易名龙圣寺)住持,时是寺残废已久,师致力谋兴,苦心经营,使其成为鄞南大刹。师平生自奉极约,以苦行助慈云中兴七塔,擘画大计,实总持于师,多有功绩。屡被推为住持,皆不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圆寂,建塔于小白岭德云精舍之右。

僧晋宏晋嗣法慈云灵慧,为临济宗第四十世。其法徒有德轩戒慈、指南戒利、法舟戒悟、见云戒觉、妙禅戒慧5人。

常西宏宗(1868—1936)

俗姓刘,名常西,字真如,法名宏宗,湖南衡阳人。十九岁时于衡山南峰寺出家,师事妙相禅师。旋受具足戒于南岳祝圣寺,为默庵法师所器重。后游广东白云山、浙江普陀山,抵宁波七塔寺,受慈云长老心印,为报恩堂第四十二支正宗。民国(1912—1949)初,随默庵法师住大善寺,推为住持。任满后,与道阶法师北上礼五台山,并留住北京法源寺。不久南归,驻锡七塔寺。民国十二年(1923),任七塔寺住持,三年任满后退居回南岳。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二月,端坐圆寂,瘗骨于庾山岭普同塔。

常西嗣法慈云灵慧,为临济宗第四十世。其法嗣有常慧戒恒、月潭戒浪、玉亮戒源等9人。

晦谷宗亮(1872—1926)

俗姓马,名宗亮,号晦谷,浙江慈溪人。十一岁时随父至阿育王寺剃度。清光绪十八年(1892),任阿育王寺监院。民国五年(1916),升任方丈。任职期间,重建天王寺,整修舍利殿、禅堂,新添寮所,迎请龙藏经,多有所为。每年春秋时节,必亲自打扫塔陵,自号“扫塔侍者”,以示不忘根本。宗亮一生亦爱好文学,善诗文,收藏名人书画无数。民国二十五年(1926),示寂。

智圆宏一(1873—1943)

俗姓谭,法名宏一,字智圆,号了悟,别署真常,湖南衡阳人。年十五入罗汉寺见明果心老和尚,如有夙缘,萌出家之心。不久,潜赴衡山觉海寺剃发出家,但被家人劝令回家。五年后,复往湘阴达摩山依明果心再度披剃,旋至衡山上封寺,从寄禅敬安禅师受具足戒。二十一岁,随明果心赴湘阴神鼎山,披阅龙藏,并受觉意三昧,坐禅方法。三年后,赴长沙总佛寺礼因静禅师,授以瑜伽观印之法。次年,谒九华、普陀诸名山。至七塔寺,慈云长老见而器之,授以法印,留寺中,历任监院、知客、纠察等职。后相继兼鄞县施祥寺、方广寺、宝严寺、宝福寺和余姚隐云庵住持。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佐寄禅创设宁波僧佛教会。民国初,组织中华佛教总会及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五县分会,积极投入保产兴学运动,在创建僧小学、宁波佛教孤儿院中作用甚巨。民国九年(1920),任七塔寺住持,修建玉佛阁,寺之规模益壮。任满回施祥寺,复建观音阁、方丈殿、净业堂及两廊禅房,创办大乘佛学社。同时,任佛教孤儿院常务董事、三宝经房经理。后改办明心宝业公司,制作软席草垫,济贫惠工。其后又历任宁波市佛教会、鄞县佛教会及浙江省佛教会主席、委员,中国佛教会常务委员。民国二十一年(1932),经与政府交涉,收回鄞县都神殿旧址。创办永明小学、觉民小学、觉民民众夜校、中西医施诊所、觉民校舍,不遗余力。圆寂后,塔葬于鄞东同岙庾山岭普同塔。

智圆宏一嗣法慈云灵慧,为临济宗第四十世。其法嗣有真理戒定、超凡戒本、自悟戒清、密庵戒严等19人。

式堂戒惠(1876—?)

俗姓陈,字式堂,浙江奉化人。光绪二十年(1897),投鄞县龙圣寺依僧晋和尚剃度。同年,于天童寺受具足戒,为慈云灵慧再传法孙。曾任镇海普庆寺住持、七塔寺监院。民国二十九年(1940),出任七塔寺住持。

式堂嗣法道清宏净,其嗣法弟子有普周。

圆瑛宏悟(1878—1953)

俗姓吴,名亨春,法名宏悟,号韬光、又忠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灵源行者、离垢子,福建古田端上村人。十八岁时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礼莆田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十九岁依涌泉寺妙莲禅师受具足戒,后随福州大雪峰崇圣寺达本禅师修持苦行,充饭头之职。二十一岁始参谒五台、九华、普陀诸刹高僧。先随常州天宁寺冶开禅师,修习禅定五年,后到天童寺从寄禅大师习禅六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奉师命远涉菲、新、缅、印等诸国,请舍利、玉佛回国供养。继又遍参谛闲、祖印、道阶诸尊宿,修习教观。旋拜谒七塔寺慈云禅师,承临济宗第四十世法嗣。光绪三十四年(1908),襄赞寄禅创办宁波僧侣教育会。宣统元年(1909),主持鄞西接待寺。民国二年(1913),任中华佛教总会参议长。民国三年(1914),接任永宁寺住持。任期间,三赴南洋,一赴台湾弘法。民国十三年(1924),任泉州开元寺住持。民国十六年(1927),回祖庭崇圣寺,受达本禅师传法,为曹洞宗四十六世法嗣。同年,任宁波佛教会会长,创立宁波僧众普益学校、镇海僧立国民学校及宁波佛教孤儿院。民国十七年(1928),兼主福州法海寺。民国十八年(1929)四月,当选为七塔寺住持。同年六月,作为中国佛教会的发起者,被推为首任主席。此后连任七届主席或理事长,期间创设开元慈儿院、华北五省旱灾筹赈会、十六省水灾赈济会、华北各省救济会,多有义举。民国十九年(1930)公举为天童寺住持。民国二十年(1931),九一八事变,圆瑛禅师以中国佛教常务主席的名义致书日本佛教界,呼吁和平。民国二十五年(1936),坚辞引退天童方丈之位,住锡新建的上海圆明讲堂,组织圆明莲池念佛会,弘扬净土法会。(插图32

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以中国佛教会会长兼任全国灾区救护团团长的身份,招集僧界青年组成僧侣救护队,开赴前线救护伤员和难民。为募集资金,他两次偕弟子明旸赴南洋各地,得到华侨的响应。民国二十八年(1939)回国,遭日本宪兵逮捕,师徒俩坚贞不屈,并拒绝与之合作。民国三十四年(1945),创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任院长。建国后,于1952年代表中国佛教界出席东亚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3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任首任会长。同年9月,圆寂于天童,塔于寺前青凤岗圆公塔院。

圆瑛禅师禅净修,平生致力于弘法传教和佛教教育,培育僧才;积极倡导利国拥民及和平事业,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所讲经文有《楞严经讲义》、《法华经》、《心经》、《百法明门》等数十部,著作刊行于世者有《仁王般若》、《弥陀经要解》、《法华经弘传序》等20余种,后编为《圆瑛法汇》。大师擅长文墨,有《一吼堂文集》、《一吼堂诗集》等存世。嗣法弟子有义明、宽润、明旸、明光等32人。

瑞光根慧(1881—1951)

俗姓余,名学田,别号瑞光,浙江平阳人。年十四,随母礼佛于平阳仙坛寺,仰见观音圣像庄严,遂兴出世之念。不久求益于谛闲法师,亲聆法华,根基初具。既而遍至江浙诸丛林参学,如天童、天台国清、杭州天宁、扬州高旻、镇江金山诸寺,亲炙寄禅、可兴、冶开、楚泉、慈本诸长老,迭任维那班首历10余年。民国(1912—1949)初,谛闲住持观宗寺,根慧任维那以纲纪丛林,复兴办禅堂以锻炼衲子,多有作育之功,因得擢任观宗住持,兼传天台宗印。民国二十一年(1932),至慈溪普济寺掩关修《法华三昧》。后因太虚之请,至延庆寺开讲《法华经》,并于寺内起信阁建法华忏坛。二年后应请住持慈溪妙音精舍。民国三十四年(1945),住持观宗寺。任内6年,修理大殿,重装佛像,建观音海岛,多宝佛塔;立法华三昧道场,恢复禅堂坐香旧制和观宗学社,观宗寺为之一振。1951年9月,圆寂。次年三月,弟子置其灵骨于鄞西建岙梅园寺普同塔内。

根慧嗣谛闲,其法徒有澹云、诚一、本空、本光、本慈、本智、本善等。著述有《法华妙得玄记》8卷,《楞严权宝疏》10卷,《五昧玄记》、《弥陀性乐义味》各1卷。

钜镛戒演(1882—1947)

俗姓邝,字钜镛,四川梁山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依梁山接龙寺莲玉上人出家,二十一年(1895),至四川万县弥陀寺晓圆和尚座下受具。宣统三年(1911),钜镛来七塔寺谒见僧晙宏灿,为僧晙所器,付以法印。民国九年(1920),任鄞县法王寺住持,扩建天王殿、大殿、藏经楼及东西两厢房廊屋,多有所为。二十四年(1935),任七塔寺监院,三十五年(1946),任七塔寺住持。次年,圆寂。

指南戒利(1886—1947)

俗姓李,字指南,法名戒利,湖南邵阳人。年十七,诣邑里福寿庵依志高上人剃度,同年冬,受具足戒于毗卢寺。旋诣点石庵依尊美和尚,尊公禅宗老宿,为湘中耆宿所推重;又从指月老人受经论,历参祝圣贤无凡、高安上人,从衡州西禅寺耳西法西讲《楞严》,于是禅教皆有根底。清宣统元年(1909),以朝海来宁波,遂留七塔寺,历事慈运及岐昌等法师。民国六年(1917),受僧晋宏宾禅师法印。后住持鄞县看经寺,全力重兴,前后役款数万,使看经寺有“弥勒楼阁”之称。民国二十六年(1937),继溥常禅师为七塔寺住持。指南禅师戒律精严,行持卓越,尤重于培养僧才,任期3年内,重修大殿,创建延寿堂,改造报恩佛学院,多有作为,为众僧所敬。民国三十六年(1947)二月示寂,塔建于鄞东童岙庚山岭七塔寺塔院。

指南嗣法僧晋宏宾,为临济宗第四十一世。嗣法弟子有明峰定德、碧林定禅、妙安定照、守真定熙、御三定觉等人。

觉性源巃(1886—1967)

俗姓马,名玲纪,号觉性,浙江定海人。九岁出家,礼阿育王寺宗慧和尚为师。十五岁在天童寺受具足戒。十九岁任监院。二十四岁出游参学,住扬州高旻寺。民国元年(1912)回阿育王寺任当家。三十三岁接任阿育王寺方丈。民国十九年(1930),用钢筋水泥结构重建遭火毁的天王殿,而形状与木结构逼真,开鄞县寺院古建筑改造之先例。曾任鄞县佛教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会鄞县支会理事长。

新中国成立后,源巃先后担任鄞县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第三届理事,当选鄞县政协一届、二届、四届、五届、六届委员,宁波市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967年,圆寂。

励逊戒(1887—?)

俗姓边,字励逊,湖南衡山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依慈溪赭山寺礼心恺和尚披剃。同年,受具足戒于慈云灵慧座下,为慈云再传法裔、续源宏教法徒。宣统元年(1909),任赭山清果寺监院,建三笑堂、九莲居、旃檀庵、龙王堂,并在上海通州路购地建心安寺。民国六年(1917),重建慈溪永明寺罗汉殿。民国十九年(1930),又在上海华德路、辽阳路购地建福寿寺。民国二十一年(1932),任湖南衡山祝圣寺住持,开堂传戒。民国三十二年(1943),出任七塔寺住持。

本舟戒济(1888—?)

俗姓严,字本舟,号晋载,湖北松滋县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投湖北枝江东岳寺,依性明上人得度。二十七年,于湖北枝江东山寺涤尘和尚座下受具。出堂后,四处参访,抵宁波,嗣岐昌大和尚法,得预慈运法孙之列。初任奉化弥陀寺。民国二十年(1931),任七塔寺方丈。世寿戒腊无考。

本舟嗣法岐昌宏莲,嗣法弟子有妙胜定慧、本慧定观、大乘定能、瑞莲定智、谛慧定光5人。

太虚(1889—1947)

俗姓吕,名淦森,别名悲华,法名唯心,字太虚,浙江桐乡崇德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苏州平望小九华寺依士达和尚披剃出家,同年在天童寺敬安禅师处受具足戒。先后在宁波永丰寺、天童寺及慈溪四方寺研读《法华》、《楞严》等经。宣统二年(1910),偕栖云前往广州,协助白云山双溪寺住持月宾组织僧教育会。继任双溪寺住持,组织佛学精舍,定期讲演佛法。民国元年(1912),主杭州净慈,在南京发起组织佛教协进会,并在毗卢寺设立设立筹备处。翌年,居延庆寺,旋住观音寺。民国三年(1914),往普陀山锡麟禅院闭关苦修。民国六年(1917)春,出关。民国七年(1918),出任普济寺知众。与陈亢白等创佛学团体“觉社”,主编《觉社丛刊》(后改《海潮音》月刊)、《中国佛教》。民国十一年(1922),创武昌佛学院。民国十三年(1924),在庐山发起召开世界佛教联合会。民国十四年(1925),往五台山、太原、宁波等地讲学。年底,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出席东京“东亚佛教大会”。民国十六年(1927),任福建南普陀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并主持北京柏林教理院。民国十七年(1928),在南京创立中国佛教会,并任常务委员。到英、法、德、比、美诸国弘扬佛教,并在巴黎发起筹建世界佛学院。次年回国后,在国内筹建世界佛学苑。民国二十年(1931)四月,在中国佛教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因与圆瑛意见相左,另组中国佛教会。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月,被推为雪窦寺住持。抗日战争爆发后,发起并组织青年护国团和僧侣救护队,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倡导团结抗日。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民国三十五年(1946),先后到宁波延庆、雪窦、岳林、育王诸寺弘法。民国三十六年(1947)三月,示寂于上海玉佛寺,灵骨塔藏于雪窦寺。(插图33

太虚早年受具有新思想的僧人华山和栖云影响,又与杨仁山、朱执信等人多有交往,同情并支持革命。在国难、教难时期,倡导佛教变革,主张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佛僧、佛化、佛国“三佛主义”和学僧、职僧、法僧“三级僧制”,倡导“人间佛教”,在国内外广有影响。其弟子遍布东南亚,著名的有法舫、又信、大醒、亦幻等。其著述由后人辑成《太虚大师全集》。

大悲(1891—1971)

俗姓邓,湖北安陆人。自幼聪颖好学,民国(1912—1949)初毕业武昌中华大学政治经济系。民国十二年(1923)冬,投宝华山出家。后历游诸刹,参究学法,与圆瑛交往甚契。三十年代后期,住持上海留云寺。民国十八年(1929),当选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此后,一直任该会理事、常务理事。民国二十五年(1936),应天童寺两序之请,继圆瑛之席,住持天童,并多次讲经于宁波居士林。抗战胜利后,先后任北京广济寺、上海龙华观音院方丈。1954年,住持杭州灵隐寺。1956年复主广济寺。1958年再主灵隐寺。

大悲一生爱国爱教,以“报国土恩”自勉。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参加国家重要外事活动,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总理周恩来的接待和高度评价。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政协一、二、三届常务委员和一、二、三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71年2月,在上海示寂。

大悲不但精通佛学,而且擅长诗画,有《禅余集》画册两集行世。其诗作多散佚,仅天童大鉴堂右壁留《寄禅老和尚生西二十二年纪念》1首。

从善性(1891—1965)

俗姓黄,江苏宿迁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投宿迁圣寿寺出家。三十四年,受具足戒于江苏云龙山圣化寺。后游历镇江金山、扬州高旻寺等名刹,受请住持上海留云寺20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应请住持天童。任内,领众熏修,冬参夏学,率众农耕,农禅并重,为众所敬仰。曾任中国佛教协会鄞县支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政协委员和中国佛教协会理事。1954年退居。1965年11月,圆寂于天童,建塔伏翠山卢家岙新庵旁。

果成戒明(1896—?)

俗姓谭,字果成,湖南常宁人。年十五,投湖南衡山极乐寺,礼智铠和尚披剃出家。同年,依长沙古唐寺慧修和尚受具足戒。为慈云灵慧法孙、介石宏觉法徒。民国二十三年,任鄞县化成寺住持。1954年,任七塔寺住持,时佛事禁行,法门禁行,难有作为。果成卒年无考。

果成嗣法介石宏觉,其法嗣有现权定修、西复定勋。

显宗契西(1898—1972)

俗姓马,浙江鄞县人。十岁,随父至沪,就读于永安小学、澄衷中学。因体弱,辍学习商。先在父所开之绸庄,后至布庄、银楼任职。十八岁,持居士戒,未几,皈依近代净土宗泰斗印光法师,法名契西。师于商务之便,历游江浙、武汉、山东等诸名胜古刹,探求佛迹。民国二十八年(1939),赴天台国清寺依可兴法师剃披,法名显宗。归里后卓锡七塔寺。民国三十一年(1942),兼职宁波佛教孤儿院,未几,升主任,复任鄞县佛教会常务理事。孤儿院在艰难困苦之中,赖师支撑,孤露子弟,颇赖拯济。一度任宁波观宗寺监院。民国三十四年(1945),观宗寺住持逸山法师退职,暂由师代理。未几,回七塔寺。1951年,被选为七塔寺住持。三年后退职。1955年,因极左思潮,宁波各寺院合并或停办,师任职达十三年之久之孤儿院至此结束。师几十年好读书,又喜购书,搜集外典、内典之书极多,曾编成《青照楼藏书》。1972年圆寂。

宝静(1899—1940)

俗姓王,字今德,号铁峰,浙江上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因读《高僧传》,仰慕先德,萌离俗之意。十八岁,大学肄业在雪窦寺出家,次年在天台上方广寺受具足戒。二十岁,在象山双峰顶结茅潜修头陀行。旋至宁波观宗寺入观宗学社,习天台教观,从谛闲大师习《始终心要》、《教观纲宗》及《十不二法门指要钞》等,并协助谛闲综理社务。民国十年(1921)始讲经弘法,在观宗学社讲《摩诃止观》等。曾出任雪窦寺监院,并办念佛观堂。民国十二年(1923),云游镇江金山、焦山等名刹,于江天寺参禅,造诣愈深。不久,回观宗学社讲《始终心要》、《四教仪集注》等。又组织广州弘法佛学社,创办《弘法旬刊》,在广东弘扬台宗。民国十六年(1927)去香港,先后在青山寺、香港讲经会、清凉法苑、利园山等处讲经。民国十九年(1930),回观宗讲寺,因学僧闻风而至,于是改学社为弘法研究会。观宗寺创办义务学校,招收贫寒子弟,宝静任校长。民国二十年(1931),他应虚云长老之请,入滇弘法。民国二十一年(1932),奉谛闲之命,回寺嗣法,传天台宗四十四世,继任观宗寺住持兼弘法研究社主讲,并续编《弘法社刊》。民国二十三年(1934)去香港、广东弘法。民国二十八年(1939),应请在香港新界荃湾创办“弘法精舍”佛学院,兼任主讲。民国二十九年(1940),赴上海觉园讲《法华经》。同年十一月,示寂于上海玉佛寺。

宝静嗣谛闲,为天台宗四十四世。遗作有《大乘起信论讲义》、《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普门品讲录》、《佛遗教经讲义》等。

慈湖本空(1900—1969)

俗姓张,名汝钊,又名曙蕉,浙江宁波庄桥马径人。本空出身书香门第,早年就读于滬江大学,后转入国民大学英文文学系。毕业后,先后任职于普益社、四明中学、甬江女子中学,并担任宁波市图书馆首任馆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于普陀山皈信三宝,印光禅师赐其法名慧超。此后,辞职学佛,曾到武昌佛学院深造,云游燕赵,亲聆法舫法师《成唯识论》、苇舫法师《俱舍颂》。后游雪窦寺,复归依太虚法师门下,锡法名圣慧。民国三十四年(1945),观宗寺住持兼领妙音精舍根慧法师聘其为学社讲师达四年。期间,在洪塘开宗庵开讲《法华经》、《起信论》和《十六观经》。民国三十八年(1949)五月,学社辍办,往慈城妙音寺精舍掩关静修。1950年2月,从延庆寺根慧和尚剃度,传以衣钵,法号弘量。法师自行精进,常礼《法华三昧忏仪》,教弘天台,行归净土,并弘法于沪、甬两地。1969年9月,圆寂于沙罗庵。有诗集《烟水集》刊行于世。

宽润蕴超(1906—1968)

俗姓朱,号锡铨,宁波鄞县人。师初事书画装裱业,民国二十一年(1932),投杭州虎跑寺礼弘伞法师出家,同年受具戒于天童寺。后参谒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等名刹,从圆瑛禅师学《楞严经》。二十五年(1936),住金山寺,旋住福州涌泉寺。翌年,回天童寺任监院,兼管县西定光寺。历接待寺、观宗寺监院,七塔寺副寺,天井寺住持。抗战期间,曾予鄞西抗日游击队、地方民主政权以多方协助。民国三十三年(1944),当选中国佛教会鄞县分会常务监事。抗战胜利后,住鄞江冷水庵。民国三十六年(1947),复任天童监院。连续当选中国佛教会鄞县支会理事或常务理事。

1956年12月,公选住持天童,十二年间,倡导农禅并重,率众参禅事农,先后兴建圆公塔院,重建面壁居等。为鄞县政协一届委员,二、四、五、六届常务委员,宁波市政协第三届委员,鄞县佛教协会(筹)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第三届理事。“文革”中,含冤逝世,塔葬于寺东青龙岗。1980年平反,1990年塔建于古天童太白精舍下。

宽润嗣圆瑛宏悟,为临济四十一世。诗稿毁佚,仅《咏燕》1首存世。

亦幻(1902—1977)

太虚法嗣,早年毕业于武昌佛学院,后赴闽南佛学院院深造。民国十八年(1929)冬,住持慈溪金山寺,时年二十七岁。当时高僧如静权法师、弘一法师、静安法师开讲律学,一时佛门精英荟集金山寺。民国二十四年(1935)春,亦幻在寺内创办“白湖讲舍”,招集青年学僧,诵习钻研佛学,兼习文学及日语、英语诸科,请芝峰法师主持讲席。期间,名僧大醒法师也曾来寺讲学,金仙寺成为浙东地区弘扬佛法教义、修习佛学经论、培养僧才的场所。民国二十八(1939)八月,协助抗日义师在寺内举办抗日骨干培训夏令营,并提供物质方便。民国三十四年(1945),接任延庆寺住持。解放后,担任上海佛学书局编辑,落脚吉祥寺。创建“人海灯社”,出版《人海灯》佛学杂志。1977年,圆寂。

月西(1915—1993)

俗姓高,初名月熙,后改今名,浙江温岭人。十一岁依苏州定光寺静安法师剃度。十三岁受沙弥戒。十六岁入太虚法师主持之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读书,受太虚法师之佛教革新思想影响。毕业后即赴温州护国寺依万定法师受具足戒。次年,赴宁波延庆寺,听太虚法师讲经。民国二十五年(1936),应金仙寺住持亦幻法师邀,参与筹建“白湖讲经所”。次年抗战爆发,讲经所停建,改任金仙寺监院。在整个抗战期间,师积极支持抗日武装斗争。抗战胜利后,应邀至宁波延庆寺任监院。民国三十六年(1947),任宁波《大报》“慧日旬刊”主编,弘扬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思想,大力宣传佛教,报导佛教界新动态。(插图34

新中国成立后月西积极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并提议筹建宁波佛教协会。1950年任宁波佛教会筹备会主任。次年,宁波佛教协会成立,任佛协主任(后改称会长)。又在延庆寺集资开办佛教麻织厂。1953年,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1957年任延庆寺住持。1960年离延庆寺,至七塔寺,任四明纸盒厂厂长。十年动乱之时,全市僧尼集中七塔寺,师忍辱负重,创办五星被服厂,组织僧尼自食其力。1980年,成立七塔寺恢复小组,师任组长,收回并整修大雄宝殿(后改称圆通宝殿)、搬回《龙藏》、运回古钟、重嵌已剥落之五百罗汉等。此后相继收回地藏殿、祖堂、玉佛阁、天王殿、三圣殿。1984年8月,荣膺七塔寺方丈,升座后,安排执事,成立寺管理委员会、新订或修订各项管理制度。1986年,在寺内举行世界和平祈祷会。次年,新建综合楼、招待所,举行三圣殿佛像开光法会。1988年,收回七塔寺西厢房。七塔禅寺终于在师任内再度中兴。师长期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并参加省、市历届政协,曾担任宁波市人大代表、江东区人大常委等职,积极参政议政。1993年2月,圆寂,建塔于慈溪五磊山西侧竹园。剃徒有可祥和可善2人。

通一(1925—2000)

俗姓王,名镒淼,绍兴皋埠人。年十五剃度于天台石梁中方广寺,师事慧命禅师。民国三十一年(1942)至新昌大佛寺,阅10余年。期间曾至杭州华藏寺、嘉兴楞严寺等地参学。1954年至阿育王寺,为源巃大和尚之侍者。同年,任赋事。1960年至中国佛学院深造。毕业后回寺任监院,主持寺务。“文革”中,参加生产劳动。1979年重返阿育王寺,任寺务管理委员会主任,主持寺务工作。1985年4月,应绍兴佛教协会暨新昌大佛寺两序大众之邀兼任新昌大佛寺方丈。1986年9月,升为阿育王寺方丈。2000年11月25日圆寂。

通一任阿育王寺方丈近20年,重建大悲阁、西塔楼、白云竹院、鉴真纪念亭、东塔、华藏等,颇有所为,为僧界所重。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宁波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省政协八届委员、鄞县政协十二届副主席、宁波市十一届人大代表、鄞县十四届人大代表。师一生爱好诗书,曾任宁波书法家协会会员、鄞县书协副会长、宁波诗社顾问等职。

明旸戒先(1916—2002)

俗姓陈,名心涛,号俊豪,法名日新,号明旸,福建福州人。民国十五年(1926)于福州白塔寺皈依圆瑛法师披剃出家。后侍圆瑛赴七塔寺、天童寺研习大乘经教、佛门仪规和丛林唱诵。民国十九年(1930),在天童寺受具戒。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上海圆明讲堂监院。抗战初期,随圆瑛组织僧侣救护队支援抗日,并任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秘书兼总联络,先后两次随师往南洋募捐救国。民国二十八年(1939),回国后遭日本宪兵逮捕,坚贞不屈。民国三十四年(1945)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间,协助圆瑛创办楞严专宗学院及圆明佛学院,主持日常教务工作。1953年,襄助圆瑛会长处理中国佛教协会事务。1979年,重修圆明讲堂,恢复圆瑛法师纪念堂,主编《圆瑛法汇》及《圆瑛法师年谱》。曾多次出访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主办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上海佛学院、龙华寺僧伽培训班,并先后在宁波天童寺、苏州西园戒幢律寺、上海玉佛寺、美国三藩市万佛城如来寺及上海龙华寺传授三坛大戒。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上海佛学院院长,上海龙华古寺法主和尚,上海圆明讲堂住持,北京广济寺、宁波天童寺、福建莆田光孝寺方丈等职。2002年7月,圆寂于上海龙华寺。荼毗法会在天童寺隆重举行,塔建于天童。

明旸戒先嗣圆瑛宏悟,为临济四十一世、曹洞四十七世。著作有《佛法概论》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居 士
版权所有:宁波市佛教协会 地址:解放南路12-14 电话:0574-87304414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0及以上版本 网站访问总次数:人次

浙ICP备12045262号 技术支持:宁波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