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本会介绍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 慈善功德会 | 本会期刊 | 佛教天地 | 一日禅语 | 国学讲堂 | 明州史话 | 养生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明州史话 > 艺文
殿堂庄严与法器
发布日期:2012-12-11  编辑: 作者: 宁波市佛教协会   浏览:次  改变字体:

中国佛教的殿堂、庄严与法器,自佛教传入起,由简朴渐臻完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布置格局。宁波佛教属汉传系统,且以禅宗、天台、净土三宗为主流,在发展过程中,相应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寺院殿堂布置、庄严法物、雕刻塑饰和法具法器。宁波寺院如保国寺、天童寺、阿育王、七塔寺、五磊寺、龙泉寺、等慈寺、集福寺等,不仅保存了成批的建筑殿堂,而且还保存了较为丰富的法具、法器等法物,成为宁波乃至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和地域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主要经实地考察取得,部分寺院也提供不少相关资料。

一、殿堂布置

佛教寺院的殿堂,是僧尼和信士聚集、修行、礼佛、法会的场所。汉式寺院的殿堂源于古代帝王的宫殿格局,而在古印度,佛教创始初期的传法场所称精舍。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初的弘法场所,北方为洞窟,南方则为茅蓬。如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五磊寺、雪窦寺等皆由僧尼先“结茅”而后开拓的。但也有普通民居或官宅舍而以后发展为寺的,如普济寺、保国寺、宝云寺等。

中国佛寺,也有称浮屠、招提、兰若、伽兰、精舍、禅林、丛林、禅院、禅窟、寺、庙等,或源于梵文,或采自藏蒙佛教,或出自文人学士。但在南方地区,以称“寺”最为普遍。其实,“寺”是汉唐时期官府的接待宾客场所,或为官署称呼,如鸿胪寺、大理寺等。故自唐以来的中国佛寺建筑,特别是有规模的佛寺,多在官府宫殿的布局基础上,增加所谓殿、堂、楼、阁、厅、轩、居、房、寮、坛等建筑称呼。到宋代,明州的大型寺院已经形成了汉传佛寺统一规制的“伽兰七堂”。所谓伽兰七堂,已完全溶入中国儒家的尊卑观念,如三大主殿在中轴线上,突出佛殿和经楼的崇高,左右两翼为辅助性殿堂,佛菩萨、护法罗汉等区分等级和座位。但佛寺毕竟有别于民居和官衙,佛寺要保持庄严和清净,不能太露而宜藏,故在选择环境时要求比较严格。又,不少寺院因自身的历史原因,除“伽兰七堂”之外,还增设了圆通宝殿,弥勒宝殿、毗卢殿、药师殿、三圣殿等,如北仑灵峰寺葛仙殿、北仑茅洋寺圣母殿、象山弥陀寺赵五娘殿。可见宁波佛教殿堂布置与地域文化有良好的结合。

由于佛教寺院在传承佛法、利乐有情主旨下,又包涵着居住、园林、修心养性的功能,因此,除“伽兰七堂”之外,还有禅堂、斋堂、影堂、罗汉堂、念佛堂、云水堂、客堂、香积房、茶堂、库房、寮房、养老堂、塔、廊、池、园等诸多建筑,从而使内外环境统一和谐,整体布局丰富而又规则严正。正是宁波佛殿建筑的独特性,后来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求法僧,在传播佛法的同时,也将宁波的殿堂布置和建筑风格传入本国,如日本的许多寺院至今仍收藏着南宋时代的明州寺院布局图样。

二、庄严法物

佛教殿堂是“佛、法、僧”三宝的集中代表,殿堂的庄严,体现在主殿堂以佛像为主体,佛龛、背光、佛台、供桌、拜凳及法器法具的有序配置,佛像与殿堂空间的谐调以及采光与色调的巧妙运用,从而充分凸现其崇高性和神秘性。

关于佛像与殿堂的布置,我市现存最古老的保国寺大殿,说明唐宋时代主佛和脇侍供奉于中间同一佛台上,而左右佛台菩萨与罗汉按序排列。南宋以后,佛殿的配饰趋于丰富和完善,法具、器用始有规定样式,塑像画像结合,塑像工必兼画工。在大殿内,以三佛同殿(释迦、药师、阿弥陀)、“三世如来”为最普遍;一佛二弟子为中小寺院必备。元代塑燃灯、释迦和弥勒。明代又有释迦佛居中,药师和阿弥陀左右的“横三世佛”,两旁塑十六或十八罗汉,文殊和普贤于后壁面南,主佛后塑观音和海岛。这种殿堂布局,一直延续到现在。

关于殿堂的庄严,除了佛像的规格、设置,造像的仪态,色彩和光线等因素以外,殿堂的陈设法器法物总称为“庄严”。因此,从佛像的角度,“庄严”既是形容词,起到心理上的崇仰感,又是名词,指佛教环境内法器法物,也包括佛像衣饰及各部位的配饰物总称。《阿弥陀经》曰:“功德庄严。”《探玄经》曰:“庄严有二义:一曰德义;二曰饰义。”即是此意。

自明清至近现代,宁波各寺院普遍使用的庄严饰物有匾额、对联、华盖、幢幡、欢门、琉璃灯、供具、供桌、法座、钟、鼓、木鱼、磬、梆子、引磬、铙钹、铨铎、香炉、手炉、含珠、佛子、如意等,有的寺院还有专制的点灯钳、长明灯等。庄严法物应该也是宁波佛教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以下就宁波佛寺常用的主要殿堂庄严法具作一简介

钟  报时之器,分大型的梵钟和中小型的半钟。梵钟悬挂于钟楼,晓、昏、斋、定四时鸣钟,设执事僧或钟头。故佛经中有“洪钟震响觉群生,声遍十方无量土”。明州志磐《佛祖统纪·智者传》有“闻击钟磬之声,能生善心,能增正念”。(插图59)

鼓  有悬鼓、足鼓、手鼓等,我国古代和西域都有。鼓是佛寺内的号令,所以总称法鼓,早起夜寝时击钟鸣鼓,或法事活动配合唱念,以庄严道场。

磬  源于中国,最初以玉石为之,南朝始用铁和铜。佛教中的磬为钵形的圆磬和手磬,由“维那”或“悦众”引磬,用以指挥僧尼进退和吟诵。

木鱼  旧称鱼鼓或鱼板。据《百丈清观注》,因鱼目不合睛,尽夜常醒,敲击木鱼以警昏沉。圆形木鱼有大小之分,作为法会念诵时的号令和节拍;而长形木鱼则称为梆子。

梆子  悬于斋堂或库房廊下,用于号令,如“闻梆用斋”。

铛、铪、钹、铃   均为铜质的碰击乐器,装饰佛乐节奏,以为“伎乐供养”。钹又用于引迎送亡魂、行者披剃、大众行道、新方丈上座时鼓鸣,制造庄严热烈的气氛。铃又称铎,是密宗的法器,悬于檐角,意为“世世得好音”;又是瑜珈焰口坛场的法具,据称引魂、礼忏、指挥、赞诵韵调时用之。

戒尺  木制,二木一仰一俯,长近1尺,宽1寸,厚6分,用于皈依、剃度、传戒、说法时敲击。

幢幡  纺织物,与幡同类,同属仪卫性庄严法物,纺织物的“宝幢”刻佛像、佛号、佛经,既是寺院佛堂的庄严标识也是佛菩萨的持物和导行标识。但在宋代以后,幢也有用石或金属制造,用于刻尊胜陀罗尼经,称为经幢。

盖  原本也是佛教庄严法物,起遮阳蔽风雨作用,又称盖或伞,在佛菩萨及高僧法会、升座时应用。

香  供仪物品,除秽驱邪、正念清神,令人乐闻。由于用香是对佛教诚敬的礼仪之一,所以中国佛教用香的方式和工具也特别丰富和讲究。

炉  香炉是最有代表性的佛教供器,有大有小,有石玉,有金属。中国佛教的“三具足”,即香炉、烛台、花瓶,是佛前必备。香炉是古代僧人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

烛台  “三具足”之一,古印度信众向佛前献油点灯,后来发明了腊烛。但在中国,汉代已有多种样式的照明用烛台,而佛前烛台的样式也很多。

琉璃灯  法灯长明,佛教称为“灯明”,有“奉施灯明十大功德”之说。除了长明的琉璃灯以外,还有按时点灭的照明灯。佛教近现代对于佛前长明灯的制作,各寺院尤为考究。(插图60)

三、雕刻塑饰

宁波佛教殿堂建筑总体上属江南汉式木构建筑,又辅以砖石构筑。由于佛教建筑是从官署宫廷建筑演化而来,难免有雕饰繁复的浮躁,但寺院的庄严和清净,又要求寺院建筑雕随缘而生、恰到好处。

宁波寺院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山区多用土石结合砖木,平原水乡多用砖木。由于民间认为“建寺造佛、无上功德”,因此寺院的建筑和雕刻大多精丽丰富,既有宗教性,又有艺术性。寺院的石刻、木雕、砖刻泥塑等雕饰,已成为反映地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成果的宝贵遗产。

建筑石刻  石刻是民间应用最广泛,保存最长久的文化遗产。宁波盛产石料,如鄞西梅园石、鄞江石、余姚大隐石、宁海伍山石等都很有名。各佛教寺院的石制门鼓、柱础、栏干、基座、香炉、碑刻、摩崖石刻、墙基、门础、石凳、石亭、井圈、石槽、雀替、门窗等,雕刻大多十分精美,如保国寺留存的唐代石经幢,宋代佛座、柱础、石板地等;祖关山发现的宋崇法寺六角形塔幢基座;宁海集福寺发现的南宋莲化石础复盆;天童寺发现的南宋时代牡丹鼓面门鼓石;慈溪洞山寺的发现南宋门鼓石等。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寺院置门鼓之制始于南宋,原为固定门栿又作装饰,其样式及其使用,为我国其他地区所罕见。宁波天童寺的南宋门鼓石已成为单独装饰构件,鼓面刻有牡丹和涡圈纹。南宋时,日本求法僧曾图绘带到日本,但日本一直未效仿中国寺院门鼓石。直到明清,天童寺、阿育王寺、奉化净慈寺、江北宝庆寺的天王殿仍用宋式门鼓石。

佛教寺院中的石刻大多兼有实用和装饰意义。属于以实用为主的,如踏脚石,保国寺、天童寺、余姚龙泉寺、宁波湖心寺等都有保存。石柱础是江南潮湿气候造成的实用性石构件,宁波佛教居士林、关帝殿、保国寺及象山等慈寺均有遗存。

木雕装饰  宁波木构和木雕饰物的历史可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代。历秦汉明清,木结构建筑及木雕饰一直是江南佛寺的主要装饰。宁波保国寺大殿的木构为江南现存最早实物,精致的木构斗拱、藻井、瓜棱柱及门窗饰物经千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插图61)

木构建筑以木构承重,斗拱既承重又起稳定和防震动作用,而砖石墙体仅作围护,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最科学的文化特色。宁波的木结构佛寺殿堂一般有单檐或重檐,硬山式或歇山式、观音兜式等,木雕的装饰集中在梁柱的座斗、檐廊和藻井、山花博风、垂角和檐角、撑拱、牛腿、雀替、门窗上,整座佛殿并不追求华丽和繁琐,力求庄重,天童寺和阿育王寺可谓典范。

宁波佛寺的主殿,天童寺保存了最完好的宋式花门,半封闭而透空的檐廊栅栏增加殿堂的庄严幽深。这一格式也由南宋时日本到天童寺求法僧图绘带到日本。

砖刻与灰塑  泥土与石灰都属可塑性、填充性和黏合性材料,泥土成型后可烧制成砖瓦。宁波佛教寺院自汉唐起就用砖瓦与石灰,主要用于屋面、墙体和门窗。由于泥塑砖刻可以模印复制,使用量大,所以在寺院的正脊、垂脊、筒瓦、板瓦、脊瓦、瓦流、滴水等砖瓦部件都有定制,而在墙头,墙裙、鸱吻及檐角使用石灰桐油制成的灰塑,使寺院建筑物外观精巧而熠熠生辉。今存阿育王寺舍利殿和天王殿的深层砖刻《白马驮经》、《玄奘西行》是难得的杰作。宁波佛教居士林、关帝殿和观宗寺的砖刻灰塑门楼也是幸存的民国时期砖刻佳品。

脊塑是佛教殿堂顶上最显目的装饰,包括正脊二头鸱吻鱼龙、垂脊的戗兽、龙头和狮子。脊兽在古代,原意是以水压火、驱邪避凶。今存保国寺的宋代正脊鸱吻塑成龙头鱼尾的鱼龙。到了明代,鱼尾缩短。清代宁波寺院正脊大都龙头龙尾,样式与温州和绍兴地区不同。

戗脊上的天马海兽为明代始设,最高规格自然是皇宫,为9件。阿育王寺有圣旨敕赐,脊兽为6件,即琉璃制的仙人骑凤、凤凰、麒麟、天马、狮子、海马。

殿脊上的砖刻灰往往塑有“国泰民安、风顺雨调”及火焰珠等。但象山等慈寺殿脊塑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图,天童寺殿角翘檐灰塑“猪八戒”等。这些装饰,丰富了佛教内涵,增加了寺院的特色,成为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

四、金属与陶瓷法器法具

宁波寺院使用的法器和法具,以金属和陶瓷器具最普遍,由于陶瓷使用耐久,可批量制造,故保存至今更为丰富。

金属法器  指用金、银、铜、铁、锡等制作的钟、磬、炉、瓶、锅、熏、洗、灯、塔、钵等器物。宁波市天封塔在1982年重建时,从地宫发现一批南宋时期的银铜法器法物,除佛像外,还有镂银地宫建筑模型,高0.5米,深宽0.41×0.51米;邵二娘助七层六角浑银宝塔,高0.28米,底层直径0.05米;倪廿一娘杯状银香炉,高0.08,底径0.06米;镂银精制熏炉,高0.18,底径0.11米;三层六角圆形银熏炉,高0.10米,底径0.03米。此外,天封塔塔顶铁钵与复盆高1.7米,直径1.25米。(插图62)

鄞县天童寺提供的寺内收藏铜铁法物及器具如下:

铸铜云板  高1.5米,宽1.45米,厚0.06米,民国十三年(1924)宁波扒沙巷新顺德制

铜云板  明崇祯年间(1628—1644)造

大佛殿香炉  口径0.9米,高0.75米,民国二十二年(1933)圆瑛造

大铜锅  深1.07米,口径2.36米,重4000斤,明崇祯十四年(1641)造

大铜锅  口径1.63米,深0.55米,民国二十七年(1938)造

钟楼大钟  高2.76米,口径1.86米,民国二十三年(1934)造

铜磬  口径0.76米,高0.6米,道光十九年(1839)造

铜香炉  高0.77米,口径0.66米,民国十一年(1922)造

铁锅  口径1.70米,深0.68米,民国三十六年(1947)造

大佛殿铜磬  高0.5米,直径0.76米,道光五年(1825)造

文物室收藏清代专用剔油灯铜如意狮子  高0.4米

鄞州阿育王寺收藏铜铁法器法具如下:

铜香炉  直径0.76米,连座高0.86米,民国十一年(1922)造

铜磬  直径0.68米,高0.51米,道光二年(1822)造

大铜锅二口  直径1.69米,深1.66米,民国十九年(1930)甬上仁和厂造

铁香炉  直径0.3米,刻有“西塔禅寺”字样,光绪三十二年(1906)造

长方铁香炉  横宽0.46米,深0.28米,高0.23米,刻有狮头、八卦及“同生净土”字,嘉庆二十三年(1818)造

薄铜莲花灯  直径0.2米,高0.1米,有三条铜链可悬吊。

铜钟  高0.94米,口径0.76米,民国二十三年(1934)造

铜舍利  塔高0.30米,元至元二十年(1360)造

另外,慈溪五磊寺收藏有清代仿青铜鎏金角端炉、寺院法会香薰,并收藏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造青铜钟一口,高1.07米,口径0.80米,蒲牢钮,铭文有:“法轮常转、佛日增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菩提长,智慧生、愿成佛,渡众生,闻钟声、烦恼轻,离地狱,出火坑。住山道人林如性,武林冶士子伦造。”原置于慈溪观海卫鼓楼山小庵,1992移至五磊寺。在宁海县,县文管会收藏的妙香寺铜钟,高1.5米,口径1.14米,重1250公斤,为元大德四年(1300)铸;广德寺收藏的铜磬,口直径0.15米,高0.12米,音圆而久,据说铸于唐;集福寺的铁铸云板,高0.6米,宽0.5米,为光绪十七年(1891)鄞县扒沙巷老顺德造。而保国寺铜钟,高1.8米,为清咸丰四年(1854)铸。

此外,在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内发现的大铜锅,直径1.6米,高0.7米,锅沿刻“民国二十五年宁波扒沙巷新顺德造”;铜香炉直径0.6米,铸“民国二十五年宁波府鄞县里濠河顺和镬厂造”字样。

陶瓷法具  宁波有7000年陶瓷文明史,早在西晋时期,已在青瓷罐上贴塑佛像,陕西法门寺曾出土唐代慈溪上林湖贡品越窑瓷器。一些大型寺院往往请陶瓷厂家特制香炉、碗、缽、缸等法具。天童寺玉佛殿前的僧人化身缸,高0.9米,直径0.7米,为康熙年间(1662—1722)制,其文物室尚存有圆瑛法师忌秩纪念紫砂缽。宁海广德寺收藏着明清陶瓷香炉多件,其中有高足瓷豆,三足瓷香炉及敞口香炉等。市内庆安会馆存有僧人化身缸10余件,有的还有完整的盖子,外观刻绘狮子、莲花、山水、罗汉等。阿育王寺文物室和七塔寺文物室也收藏不少陶瓷法器。作为寺院历史文化的见证,不少寺院已开始收集金属与陶瓷法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造 像
下一篇文章:佛塔僧塔
版权所有:宁波市佛教协会 地址:解放南路12-14 电话:0574-87304414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0及以上版本 网站访问总次数:人次

浙ICP备12045262号 技术支持:宁波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