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本会介绍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 慈善功德会 | 本会期刊 | 佛教天地 | 一日禅语 | 国学讲堂 | 明州史话 | 养生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明州史话 > 法务
制度和仪式
发布日期:2012-12-11  编辑: 作者: 宁波市佛教协会   浏览:次  改变字体:

有僧团就有制度,僧伽制度为出家僧尼所共同遵守。中国僧团除了戒律外,还制定了其它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制度和清规,主要有:皈依、五戒、十善、出家、受戒、度牒、三衣、素食、丛林清规等制度和仪式规范。

一、制度

皈依  即三皈依,又称三皈戒。三皈依为学佛之入门,其一曰皈依佛,皈依佛宝以为师者;二曰皈依法,皈依法宝以为药者;三曰皈依僧,皈依僧宝以为友者。皈依就是依靠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身心性命全部依靠佛教三宝,依照佛教三宝的教导修行。《演道俗业经》云:“何谓三皈依?一曰皈佛,无上真正;二曰皈法,以自御心;三曰皈众,圣众之中。所以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接受三皈依即为佛教徒。

五戒十善  所谓五戒,《演道俗业经》云:“一曰慈心,恩仁不杀;二曰清廉,节而不盗;三曰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志明不乱。”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家男女,须从大德师长前乞受。先受三皈,次受五戒,这样就成为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了。

成为居士后,须行十善。所谓十善,即不犯“十恶”。天台宗云:十善有二种,一曰止,二曰行。止则但止善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乐一切。如果再进一步从法师受菩萨戒,则可以成为菩萨戒优婆塞、菩萨戒优婆夷了。

出家  佛教信仰者出离家庭到寺院里独身修道要履行一定的程序,是有条件的。一般的程序是:按照佛教戒律的规定,先到寺院找一位比丘(庵舍则找比丘尼),请求他(她)作为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比丘尼)再向全寺院(全庵舍)的僧众说明情由,广泛征求意见,取得一致同意后,方可收其为弟子。出家者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在寺院接受大众考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其思想行为),确实愿意出家的,“依止师”再给他(她)剃去须发(意思是斩尽人间烦恼丝),换上僧装(这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一种僧人日常穿着的圆领方袍),方可在寺院(庵舍)里生活。

受戒  出家者剃去须发换上僧装后,还必须在寺院(庵舍)生活一年,熟悉五堂功课后,方可再去受三坛大戒。戒律共分五部:一、昙无德部——四分律;二、萨婆多部——十诵律;三、迦叶遗部——解脱戒本经;四、弥沙塞部——五分律;五、婆粗富罗部——(未传)。这里的三坛大戒是按照昙无德部—— 共分四分;初分明比丘法;二分明比丘尼法及受戒、说戒法;三分明安居自恣等法;四分明房舍等法。即《四分律》来实行的。此云戒,梵语名尸罗。据《大乘义章》:“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之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又《优婆塞戒经》云:“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

第一坛受沙弥戒。是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共10条):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7、不歌舞倡伎不往视听;8、不坐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财宝。受此戒后便成为沙弥(沙弥尼)。沙弥尼年满十八岁时,又要受式叉摩那尼戒,分为三部分:初学根本,共四条;二学六法,共六条;三学行法,共二百九十二条。在二年内学完三法,即成为“式叉摩那尼”(学戒女),意思是学法女。

第二坛受具足戒。按照《四分律》规定,比丘持二百五十条戒律,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波罗夷法,共四条;第二部分,僧伽婆尸沙法,共十三条;第三部分,不定法,共二条;第四部分,尼萨耆波逸提法,共三十条;第五部分,波逸提法,共九十条;第六部分,波罗提提舍尼法,共四条;第七部分,众学戒法,共一百条;第八部分,灭诤法,共七条。学戒女年满二十岁,方可受比丘尼戒,持三百四十八条戒律,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波罗夷法,共八条;第二部分僧伽婆尸沙法,共十七条;第三部分尼萨耆波逸提法,共三十条;第四部分波逸提法,共一百七十八条;第五部分波罗提提舍尼法,共八条;第六部分众学戒法,共一百条;第七部分灭诤法,共七条。出家人按照戒律规定受具足戒后,即正式成为比丘、比丘尼。

第三坛受菩萨戒。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萨戒,顾名思义,是菩萨所应受持的戒律,有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的区别。通常出家菩萨所依据的戒本是《梵网经菩萨戒本》,共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十重戒为: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酤酒戒;六、说四众过戒;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加毁戒;九、嗔心不受悔戒;十、谤三宝戒。四十八轻戒为:一、不敬师友戒;二、饮酒戒;三、食肉戒;四、食五辛戒;五、不教悔罪戒;六、不供给请法戒;七、懈怠不听法戒;八、背大向小戒;九、不看病戒;十、不得畜杀具戒;十一、国使戒;十二、贩卖戒;十三、谤毁戒;十四、放火焚烧戒;十五、僻教戒;十六、为利倒说戒;十七、恃势求乞戒;十八、无解作师戒;十九、两舌戒;二十、不行放救戒;二十一、嗔打报仇戒;二十二、骄慢不请法戒;二十三、骄慢僻说戒;二十四、不习学佛戒;二十五、不善知众戒;二十六、独受利养戒;二十七、受别请戒;二十八、别请僧戒;二十九、邪命自活戒;三十、不敬好时戒;三十一、不行救赎戒;三十二、损害众生戒;三十三、邪业觉观戒;三十四、暂念小乘戒;三十五、不发愿戒;三十六、不发誓戒;三十七、冒难游行戒;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三十九、不修福慧戒;四十、拣择受戒戒;四十一、为利作师戒;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四十三、无惭受施戒;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四十五、不化众生戒;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四十七、非法制限戒;四十八、破法戒。在家菩萨则依据《优婆塞戒经》受戒中的六重二十八轻戒。这二种戒虽然在戒条上有多少的差异,但所包含的意义仍无欠无余。因为从菩萨戒所含摄的范围来说,同样是三聚净戒。这三聚净戒即是: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受戒后,则授予戒牒作为证明。佛教这套出家程序,最早是由唐初道宣律师在终南山先行,后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具体做法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汉族地区,唐宋时比较严格,特别是宋代以来,受戒者还要在头顶上燃香(9柱或12柱),以为终身誓愿的标志。在头顶上燃香,近年来已废除。

三衣  按佛教制度,比丘所著衣服有三种,即五衣、七衣、大衣。

五衣,梵语安陀会,意为内衣、下衣等,又称作务衣,五条,一长一短,当受戒者登上第一坛受沙弥戒后方穿上,表断贪,净身业。以后凡在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还等穿用。当著此衣时,必须诵偈咒: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唵,悉陀耶莎诃(三遍)。

七衣,梵语郁多罗僧,意为上衣、入众衣,七条,二长一短,当受戒者登上比丘坛受具足戒时方可穿上,表断嗔,净口业。以后听讲、持诵、坐禅、礼佛、礼塔、礼和尚上座僧和集会时穿用。当著此衣时,必须诵偈咒: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唵,度波度波莎诃(三遍)。

大衣,又称二十五衣、祖衣,梵师僧伽黎,又称杂碎衣,有上中下九品衣。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皆三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皆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皆四长一短。此入王宫,升座说法,入里乞食、降伏外道时穿用。大衣表断痴,净意业。当著此衣时,必须诵偈咒: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奉持如来命,广度诸众生。唵,摩诃迦婆波吒悉帝莎诃(三遍)。

三衣的这种式样叫作“回相”,状似田地畦垄、纵横交错,表示僧众可以为众生种福田,故也称为“福田衣”,也就是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僧尼穿杂色染衣,以示相素,即名袈裟。

素食  这是汉族地区大乘佛教的一种特有的制度。不吃肉在比丘戒律中并没有规定,但佛教传入汉地以后,由于佛典条文中有“不杀生”这一条,所以中国僧人作出了不吃肉食这一规定,提倡以蔬菜为主的素食。汉族僧人吃素的习俗,经南朝梁武帝提倡而普遍流行起来,梁武帝曾亲自制订《断肉食文》,要求僧人吃素。

度牒  度是度之入道,牒是凭证。僧尼持此牒为身份凭证,可以得到政府的保护。这种制度始于唐大中十年(856),规定出家时领取度牒,受戒时前往政府指定的受戒寺院领取戒牒。清代时废除了度牒,只有戒牒,流传到现在。除此之外,还有僧籍和寺籍。僧籍是记录僧人姓名、年龄、籍贯等的簿籍,相当于现在的户口簿,由国家统一管理。寺籍是记录寺院的兴建年代、名称、情况等的簿籍。唐宋以来,寺院的兴建都得经过政府的批准,寺院名称也由政府颁敕。

六和  僧伽即僧团组织,3人为众,意思是说3人或3人以上的僧人生活在一起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早在释迦牟尼佛初唱鹿野苑时,即有僧团组织,规定僧团以“六和”为生活准则:一、戒和同修;二、利和同均;三、见和同解;四、身和同住;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

丛林清规  “丛林”梵语为“阿兰若”,意为森林、丛林。佛教说众多比丘一处和合,如同大树丛聚,故称僧众聚集之处为丛林,即佛寺。中国佛教丛林通常是指禅宗寺院,所以也称禅林。

“清规”意为清净的规制,即僧众日常应遵守的规则。自唐武宗灭佛后,多数宗派一蹶不振,唯有简便易行的禅宗、净土宗盛行于世。当时居住在江西奉新百丈山的禅宗名僧怀海,看到禅僧剧增,说法与集体修行生活都不规范,于是根据中国国情和禅宗特点,折衷大小乘戒律,率先创意厘订清规,即《百丈清规》。他还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的生活制度。后来其他宗派的寺院纷纷仿效,称寺院为丛林,视《敕修百丈清规》为僧众的行为准则。《百丈清规》在南宋初已佚失,《敕修百丈清规》是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辉禅师奉敕重辑定本。《敕修百丈清规》共分九章,前四章是《百丈清规》所没有的,主要规定了关于祝圣、国忌(帝王、王后忌日)、祈祷、佛诞节、涅槃节、达摩忌、百丈忌以及各寺历代诸祖忌等仪式。五至九章是丛林的规章制度,主要是关于入院、退院、上堂、晚参等一系列寺院活动的规定;关于仿照朝廷文武两班制订的丛林东西两序各职事的规定;关于禅众个人礼仪以及钟鼓等法器的规定。

寺院管理  东晋孝武帝(373—396)以后逐步形成。唐以前僧职有上座(全寺之长)、寺主(主管一寺事务)、维那(管僧众庶务),称为“三纲”。以后寺院组织日渐庞大,职位亦日趋繁多。主管一寺的称住持或方丈,下设众多执事,如西序头首有首座(总领全寺僧众)、书记(执掌文书)、知藏(掌管佛教经典)、知客(接待客僧挂单、做佛事开牌)、知宾(接待外来宾客)、知殿(管佛殿、法堂的香灯)等;东序有都监事(监管寺务,相当于现在的顾问)、监院(总管寺务,俗称“当家人”)、维那(统领大众唱念)、副寺(掌管总务、财务)、僧值(亦称纠察师,主掌僧众威仪进退纪律、秩序)、典座(管理劳作、饮食、住宿等)等。在举行早晚功课时,住持居中,西序头首和东序知事及清众分列左右,犹如朝廷文武两班,故称两序。寺院基本组织机构一般除方丈之外还设库房、客堂、衣钵寮等共四大寮。寺院重要事务由四大寮负责人商议进行,即事务常委会决定行事。

附录:寺院规约选录

 

天童禅寺僧众公约

要爱国爱教,不能违法违规;要爱护道场,不能损害公物;

要深信因果,不能违背良知;要持戒修行,不能虚度时光;

要上下谦和,不能谩骂无理;要秉公办事,不能玩忽职守;

要奉献自己,不能坐享其成;要树立形象,不能影响大局;

要任劳任怨,不能斤斤计较;要奖罚分明,不能好坏不分;

要团结大众,不能拉帮结派;要知恩报恩,不能贪图名利。

 

诚信撰

2004年9月1日

 

天童禅寺执事岗位职责

凡住持以下两序执事,无论职权大小,是常住之纲维,众僧之楷模,不失大众所望;以十方常住,法身慧命,伽蓝因果为重,忠于职守,公正无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奉此身心,仰酬佛恩;普为众生,绍隆祖德,自觉觉他,阐扬宗风。遵纪守法,爱国爱教,惕厉朝夕。谨立岗位职责如下:

住持:是一寺之总管理人,尊称为方丈和尚。对内统率东西两序,四大堂口的人事、财务、法事等,有领导、教诫僧众、任免执事之职权,既要以身作则,又要领众熏修,是全寺的依止师;对外代表全寺与外界交往,是全权法人。住持须以“人尽其才”、“用人唯贤”和“恩威并重”、“赏罚分明”的准则任免人事;用因果的原则,掌理财务;以“六和”的精神,规范大众。重大事项交与执事或执事扩大会议决定付诸实施,如僧众会议作出与“兴利除弊,护寺安僧”相违背的决定,住持有否决的权力。每年上元、下元时节,执事应向住持述职、请职。

首座:为西序首领,由德高望重者担任,辅佐住持掌管僧事,负有领众熏修,教诫后学,督勉僧众遵规守戒,依规示罚,代理住持布萨诵戒,分座说法,主持法事等职责。

西堂:亚于首座,凡首座职务,均可代理。

后堂:协助住持领众修持,开示后学。举办佛事时,应乎必要,可登座说法。

堂主:协助住持,维护常住,为众生楷模典范,管理本堂各项事务。

书记:是护持道场和维护住持权威的核心力量,遇有重大事情或常住利益受到损害时,将发挥重要作用,排次于堂主。写法、知宾、监修、库头、典赋、典座等任期满三年后可升为书记。书记若长假离寺,要保留房间;长期离寺,原则上不保留房间,待回寺后客堂重新予以安排。

都监:为方丈任命执事时的顾问,监督各堂大小执事各司其职,对执事的任免有建议的权利。

监院:为东序之首,执总庶务,包括寺院日常生活、财务、基建以及对外应酬、联系等事务。因此,监院一职必须是胸怀大局,重修持,讲因果,工作认真。敢于负责,公正无私,任劳任怨的人担任。监院在处理寺务时,不明之处应向都监请教。

副寺:掌管寺内财会、采购、保管、修建、寺产、流通处等事务,香烛和其它日常所需品均由副寺负责。

维那:纲维众僧,执掌殿堂内外,如二时功课,率众领班,上堂说法,举唱回向,普佛诵戒,主持佛事,执行仪规等。

知客:外应檀那,内调大众,迎纳云水,接待方来。缁素上客,通知住持;次者客堂款待。执掌《共住规约》、《龙象簿》、《人事档案》,登记安排住宿,详审来客,决定去留。负责检查寺院的卫生、消防等工作,摧邪扶正,确保海众安和,道场清净。

纠察:监察全寺上下有所不及之处。执行规约,整饬律仪。上殿、过堂、出坡、仪事以及僧众纪律,均所监管。纠察须是居心如水,执法如山,发现不如法如律的行为举动,随时予以纠正,做到不阿谀、不袒护、不委曲、不偏党。

典座:掌管大寮,调理僧食,保证质量,统理饭头、菜头、水头、火头杂务人员等,务必善调咸淡,适合众口。粗料精制,调剂食谱,负责管理厨房与柴、米、油、盐、酱、醋等,指挥餐饮具的清洗,确保饮食卫生。

监修:协助副寺善理修造,督管匠人,保管基建材料、器材设施,监督工程质量是否合乎要求,竣工验收后予监院报帐。

知宾:预先做好接待来寺宾客、护法居士的各项工作,做到上报下达。上向住持、班首、监院通报信息,下向宾客、护法居士、后勤工作人员传达有关事宜,并配合副寺、监院做好其它日常工作。

衣钵:监管侍者,协助住持掌理寺内文物以及重要文件资料等;照应住持日常生活起居及会见的宾客信众;保障方丈寮的安全、卫生。

悦众:维那副手,协助维那做好各项法务佛事,维那不在,可代其职。

藏主:掌管常住大藏经,负责经籍的收藏、编排、修补、凉晒等,并管理文物展览室。

门头:照应门户,按时起闭,看寮守门,巡逻报警。

殿主:负责殿堂香烛、供品、供水,保管殿堂设施、法器、忏本、功德箱。正确引导信众,保持殿堂清净庄严。

钟头鼓头:钟鼓为道场正令,龙天耳目,关系佛法之住持,晨暮二时,端肃三业,起殷重心,提前就位,与前后钟板法器相接,不得差误,遵守敲击法则,诵击相合。

2004年9月1日

 

天童禅寺念佛堂规约

念佛堂以持戒念佛为宗,秉承大乘菩萨悲智行愿的理念,专修净土法门,具足信愿行法;一心念佛,则莲品有期,道业有成,兹略数例,共策身心。

一、念佛堂乃用功办道之场所,故入念佛堂内,须心平气和、万缘放下,精进念佛。若闲谈杂话,滋事失仪者罚。

二、入堂上殿前,应衣袍穿者整齐,严禁堂内抽衣脱袍,违者罚。

三、念佛声音,要历历分明,不得太高,高则不久;不得太低,低则昏沉。若故意坏道者罚。

四、行香绕佛须次第而行,不得拖鞋作声,不得前后紊乱及掉头乱顾,否则罚;若避懒偷安,出堂闲谈杂话者罚。

五、念佛静止后,严禁随意进出及谈话,堂内不得有任何杂声,若有故意出声者罚。止静期间,监香、巡香者,须认真负责,精进督促,令众一心办道。

六、昏沉者受监香、巡香警策后,应当精进力念,警策至三,仍不振起精神,闻卓香板声,即下位长跪。有不自惭及不服之心,嗔心外现者罚。

七、念佛期间,堂内除念佛声外,不得杂话,纵有要事问答,出应低声;堂外亦不得大声喧哗,违者罚。

八、念佛期间,须严格遵守念佛时间,不得无故迟到早退。

九、每支香,起立行坐,必须随众,举止不得有犯威仪,违者罚。

十、若居士参加念佛,须遵守《念佛堂规约》。依六合敬,竭诚念佛;讲发心、讲因果、讲修行,恭敬三宝,常怀感恩,护持道场。

十一、若有大德来堂开示,须恭敬谛听,迎来送去,不得轻慢。

十二、由客堂安排专人领众念佛,常住僧众除公务外,尽力参加念佛。

以上佛堂规约,凡同修者,望共同遵守。

 

备注:凡规约中言罚者,轻者呵叱、罚打香板及跪香忏悔;重者出堂,交由客堂处理。

2004年9月1日

 

 

七塔禅寺财务审批制度

为了完善财务审批,有效地控制资金运转,避免重复浪费,做到合理支出,相互牵制,并实现审批权独立,我寺根据《七塔禅寺财务管理制度》之规定,经寺务管理委会讨论研究,做出以下规定:

一、任何人报销的单据,需持正式的国家统一税务发票,必须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的签字,否则出纳员有权不予支出。

二、人民币壹拾万以上支出(如修建工程、物质购入、慈善支出等等),必须经过寺务管理委员会研究,一半以上委员通过,再经本寺法人代表(方丈或监院)签字,方能生效。

三、人民币贰万元以上拾万元以下支出,必须经库房执事四个人以上开会讨论同意,再经本寺法人代表批准签字生效。人民币贰万元以下叁仟元以上正常的支出,必须由本寺法人代表批准签字。

四、叁仟以下的正常支出或某部门财务支出(如后勤食堂的财物支出),寺管会可授权一名执事(监院或副监院)代为签字,但要以书面方式确立,才能生效。

五、本制度适用七塔寺各个部门。

六、本制度由七塔寺寺务管理委员会保留修改权,在即日起实施并生效。

                七塔寺寺务管理委员会

1999年3月1日

客房服务员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

一、一定要注重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二、严禁香客在客房内燃明火香烛、明火照明、冬季明火取暖。

三、严禁香客在客房内吸烟。

四、如添置电器及电器维修,应由电工按照电气操作规程进行,非电工人员不得擅自安装和修理电气设备。

五、必须按是交接班,严格交接班制度。

六、下班前要进行检查,及时切断电源、关窗、锁门。

七、如发现火警,必须及时报告寺报队,并配合现场灭火。

责任人(签字):

                               七塔禅寺消防委员会

                                 1999年4月1日

 

值班、保卫人员岗消防安全责任制

一、值班、保卫人员必须按时交接班,严格交接班制度。

二、接班后对自己职责范围的殿堂、车库、仓库等进行巡逻检查,发现异常现象要及时处理。

三、要不断地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守护目标进行检查,发现火警要及时报警和组织人员扑救。

四、严禁在工作场所和殿堂内吸烟、使用明火。

五、下班前要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切断电源、关窗、锁门。

 

责任人(签字):   

 

七塔禅寺消防委员会

1999年4月1日

 

七塔禅寺寮房规约

一、早起叠被,衣物等各安其位,务使整洁悦目,宿舍内不准乱贴、乱挂画像。

二、洁净寮房,换用衣物应尽快浣洗,垃圾脏物应及时清除,勿令秽气熏恼他人。

三、房内不准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同寮用功。

四、无事不准窜寮,拉扯世间闲话。若要讨论佛法,须在规定时间之内,不得影响他人。

五、不准私拉灯头、插座,私造饮食,严禁使用电炉。

六、不准下棋、玩牌、电子游戏、听流行歌曲。学习用录音机须用耳机,违者除没收上述用品外,跪香。

七、不准私自留宿道友、朋友、居士或亲戚眷属,来客留宿必须经客堂安排,违者重罚。

八、离开寮房时,不得穿背心、拖鞋、裤衩等,须整肃威仪。

 

                                      七塔禅寺寺务管理委员会

                                        2001年4月1日

 

七塔禅寺共住规约

佛制戒律,祖立清规,旨在防非止恶,安身进道,光大法门,造福社会。本此精神,制定共住规约,全寺上下,均须遵守毋违。

一、全寺僧众,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爱国爱教,以寺为家,勤修三学,恪守六和。

二、全寺上下均须谨遵佛制,戒行清净,慎护讥嫌,自尊自重,僧仪整肃,犯根本大戒者,不共住。

三、早晚课诵、二时斋供、坐禅听讲、集体过去,除按寺院传统可以不随众的执事处,因事因病均应请假;无故缺席者,给予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不共住。

四、执事僧均应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爱护常住,关心大众,任劳任怨,廉洁奉公。如有玩忽职守,或居职谋私,一经查出,批评教育,批教不改者,免职出院。

五、不尊师重道,谩骂、诽谤、造谣、恶意中伤法师、执事者,给予批评教育;屡教不改或情节严重者,不共住。

六、道友之间互相訾争吵者,罚跪香;打架斗殴,不论有理无理,先动手者摈出,后还手者跪香、记过。

七、挑拨是非,凌慢大众,破坏僧团和合者,不共住。

八、全寺僧众,均须僧装整洁,及时剃除须发,清净素食;禁止食荤、饮酒、吸烟、赌博,及看淫秽书刊、录像,如有违者,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不共住。

九、未请假私自外出,夜不归宿或外出不着僧服,混迹市井,经教育不改者,不共住。

十、私自化缘募捐或向香客游人索取钱物,以及私自外出为丧家念诵、揽摺锡箔等私活谋利者,严惩;借常住之名为己募化者,不共住。

十一、不信因果,不爱惜常住之物而恣意侵损者,或以常住之物当人情者,照价赔偿后,摈除出寺。

十二、无端生事,私自收徒,拉帮结派,树立党羽,诱众他去者,不共住。

十三、盗窃众物者,一经查出,无论大小巨细、价格贵贱,即时摈出;擅自容留者,同罚。

十四、有过罚而不服者,不共住。

十五、师友、亲朋来寺,经主管执事同意后方可留寺膳宿。

十六、保持殿堂环境清净及寮房清洁,保护寺院文物,注意防火防盗等。

遵规守戒,一视同仁。同居大众,各宜珍重。

 

                                      七塔禅寺寺务管理委员会

                                         2001年4月1日

 

二、仪式规范

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举行各种法事活动,逐渐形式了一整套固定的仪式规范,如在举行皈依、剃度、诵经、法会等,都有一套严格的仪规。

皈依仪式  皈依的仪式为:首先请圣。香花迎、香花请,弟子众等一心奉请十方三宝,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慈父、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地藏、弥勒诸尊菩萨,以及所有护法龙天及本精舍境内一切天仙、地祗来临坛场为做证明,护念皈依慈悯故。这样念三次,三拜。

接着,念忏悔文三遍:

1、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2、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3、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忏悔。

经过忏悔洗涤心灵中的罪恶和不清净,然后用这颗经过洗涤后的清纯之心去领受皈依,并誓愿:

我弟子××始从今日,乃至命存以来,皈依佛两足尊,更不可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离欲尊,更不可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众中尊,更不可皈依外道邪众。

最后,在三宝坛前诚心发愿四宏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剃度仪式  “依止师”收了徒弟,必须择日为其剃除须发,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像前,胡跪合掌:

皈依佛,得菩提,道心常不退;

皈依法,萨般若,得大总持门;

皈依僧,息诤论,同入和合海。

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日常课诵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只是弟子随师修行,后来出家人数逐渐增多,弟子难以单独随师修行,于是便制定了僧尼修行的规范,诵经、讲经仪、课诵斋粥仪,这些都被各寺院普遍遵行。宋明以来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寺院普遍奉行的朝暮课诵,佛徒须以课诵作为自身的轨范。明清之际,朝暮课诵渐趋定型化、统一化,奉行的范围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成为所有丛林必须修持的定课,流传到现在。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各大寺院每日所诵的早晚功课的基本仪制。

朝时课诵有《大佛顶首楞严经》部分偈颂、咒(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回向偈、赞佛偈、念圣号、发愿文、三皈依、善女天咒、韦驮赞等。每逢初一、十五或佛诞日,还要加宝鼎赞、礼祖等。暮时课诵有阿弥陀经、往生咒、大忏悔文、蒙山施食文、赞佛偈、念圣号、发愿文、警众偈、拜愿、三皈依、大悲咒、伽蓝赞等。礼诵课文时要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音,意随文观。

除了课诵外,还有修习禅定,修习禅定就是趺坐,或为经行(在林间往来徘徊思索)。

法会  法会是一种集体举行的佛教仪式,有拜忏、打七、普佛、蒙山、祈福、水陆、盂兰盆、焰口、浴佛、放生等。

1、拜忏  拜忏是通过念经拜佛来忏悔以往所犯罪为目的法会。自晋代以来,佛教徒按照大乘教义创制忏法,最为盛行的忏法当推梁武帝召集各沙门撰写的《梁皇宝忏》。今人为了灭罪消灾度亡灵,常常请僧人修此忏法。除了《梁皇忏》外,还有《法华忏》、《药师忏》、《水忏》、《地藏忏》、《净土忏》、《大悲忏》等,礼忏一般在寺院举行,由七人或七人以上的僧人礼拜。

2、打七  于七日之中,参究、念诵或专心持名,称之为打七,是禅宗僧人每年冬天进行的参禅活动,重在直接参究心性的本原,称为“打禅七”。净土宗的打七称为“打念佛七”、“打净七”、“佛七”,主要念阿弥陀佛名号,或诵《阿弥陀经》。现在各寺院流行的佛七,如诵何部经就是何佛七;诵《法华经》七日,称“法华七”;诵《药师经》七日,称为“药师七”;念《大悲咒》或《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及观世音圣号七日,称为“观音七”。打七活动时间有一七(一个七日)或七七(七个七日)不等。佛七的仪规是:唱香赞,长生位前安位、往生位前安位、佛前大供、往生位前荐食、往生位前回向、大回向文等。

3、普佛  普佛有延生普佛和往生普佛两种。延生普佛主要是消灾延寿,具体仪规为:唱戒定真香(或炉香)赞、念大忏悔文、药师赞、拜愿、念“大乘常住三宝”三遍、宣疏、唱佛慈广大六句赞、三皈依等,延生普佛有时随早课做的。往生普佛主要是荐亡,唱戒定真香赞、念阿弥陀经、往生咒、弥陀赞、绕念阿弥陀佛圣号百千声、至灵位前回向、拜愿、念“大乘常住三宝”三遍、宣疏、唱佛慈广大六句赞、三皈依等。

4、蒙山  昔宋时有不动上师,居四川蒙山,曾为普济幽灵,集瑜伽焰口及密宗诸部辑成,故名蒙山施食,成为禅门日诵。迨至近代,兴慈大师力倡蒙山施食,并加入六番开示。其仪式是:中间置一法坛,上供佛像,中置香花时果,香炉烛台,并备白米及清水各一杯,请受具足戒之大僧主坛说法,大僧坐于佛像后,维那、悦众师等分坐二旁,大从随喜参加。法坛对面,设一孤魂台,供十方法界六道群灵之位,并在起香后,用黄布或绳子围至法坛前,令诸鬼神于此礼拜,闻法受食,无诸障碍,方得大益。灵位前水、饭、菜烧熟得味,不得供生菜,施食时应以戍亥二时为宜。上述设置后,一、净坛;二、至灵位前荐食;三、回至法坛前起香,念阿弥陀经一卷;四、蒙山施食文;五、至灵位前回向;六、三皈依;七、结束。

5、祈福  祈福法会有二:一是每逢佛、菩萨诞生日、成道日等举行,现在佛教界还在国家喜庆日或某一事件纪念日举行法会,如1995年中国佛教协会提出各寺院为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暨祈祷世界和平法会。1997年,宁波各大寺院庆贺香港回归举行祈福法会,1999年庆贺澳门回归等祈福法会等。二是旧时为战争阵亡将士设斋行道。

6、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冥阳普度大斋胜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水陆斋仪”、“悲济会”等,因其普度水陆冥阳两利而得名,是佛寺应施主的要求而举行的一种时间较长规模最大的法事盛会。参加法事的僧人几十甚至上百。法会上设内坛和外坛,以各种饮食为供品,供养诸佛、菩萨、天神、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冥官眷属乃至畜生、饿鬼、及地狱众生等。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据宋遵式的《施食正名》谓,系“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故名“水陆”。水陆法事是梁武帝的《慈悲梁皇宝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最早的水陆道场是南朝梁武帝为他的亡妃郗氏所设,以后朝廷和民间经常举行此种法会。宗颐在《水陆缘起》中说:“……所以江淮、浙江、川广、福建水陆佛事,古今盛行。由是富者独力营办,贫者共财修设。”可见水陆道场的广泛性。据记载,南宋甬籍丞相史浩在南宋乾道九年(1173)曾在镇江金山寺看到水陆法会之盛况,极为羡慕,于是在淳熙五年(1178)施田百亩于四明东钱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道场,以为报恩,并“亲制疏辞刻石殿堂,撰集仪文刊板于寺”。宋孝宗为此特赐“水陆无碍道场”寺额和“慈悲善济”匾额,月波寺由此而闻名遐迩。月波寺的水陆道场并假水波山附近的尊教寺(当时有师徒道俗3000人)一起成为水陆道场,并请著名天台宗高僧志磐法师续成《水陆新仪》6卷。民国六年(1917),天童寺住持净重刻《水陆仪轨》,成为今日水陆道场之蓝本。

7、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也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是梵语ullambana的译音,意为“救倒悬”,即救度先亡倒悬之苦。《佛说盂兰盆经》说,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以天眼通看到亡母生在饿鬼道,如处倒悬,受尽苦难而不得救拔,于是去求释迦牟尼救度。释迦牟尼就让他在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时,集百味饮食于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众,以这样的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者得以脱离饿鬼道,往生人世或天界享受福乐。佛教规定,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三个月,僧人要定居在寺庙内专心修道,称作“安居”,也叫“结夏”、“坐腊”。七月十五日,安居期满要举行检举忏悔集会,称为“自恣日”。南朝梁大同四年(548),武帝萧衍带头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是为汉地盂兰盆斋之始。后陆续流入民间,现在宁波各大寺院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的盂兰盆会,就是依此而来。

8、焰口  即通常所说的“放焰口”,全称是“瑜伽焰口施食仪”。它有天机焰口和瑜伽焰口之分。一般大寺院都举行瑜伽焰口。据《瑜伽焰口》描绘,释迦牟尼佛大弟子阿难林间习定,忽见饿鬼王“面然”,其形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并对阿难说:“汝三日之后,当堕我类。”阿难惊怖,忽然醒悟,为求自己不堕入饿鬼之中,也使饿鬼解除痛苦,于是前去请求释迦牟尼帮助。释迦遂为之说诵经咒,并指点施舍的方法。其仪式一般在黄昏举行,取一净器,盛以净水及小许米粒糕饼之类,右手按器,口念经咒,后称如来名号;再取食器,泻净地上,以作布施,超度饿鬼。宁波的焰口从唐朝开始传入,后一度失传。到元代,又从西部地区传入宁波。宁波各大寺院在佛事结束的前一天,都要施放焰口。民间在丧事期中,也往往要请僧人设放。

9、浴佛  浴佛法会主要为纪念释迦牟尼佛诞生而举行一种仪式。其仪式是,在大殿或露天下设一盆水供奉释迦牟尼诞生像,像高数寸,作童子形站立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相传乔答摩·悉达多太子在蓝毗尼花园降生时,有九条龙口吐香水浴身。浴身后,他立即站立起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浴佛法会大约在后汉时流行于各寺院。宁波现在的各大寺院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即释迦佛诞生日)这一天都要举行浴佛法会,以各种香水沐浴太子像,以表示虔诚的庆祝和供养。在做水陆法会时,内坛也要举行浴佛。浴佛时唱赞:

九龙吐水,沐浴金身,天上天下独称尊,七步宝莲生,威德光明,法界永沾恩。

菩萨下云中,降生净梵王宫,摩耶右胁娩金童,天乐奏常空,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称雄,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

娑婆界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八,摩耶夫人毗兰园无忧树手攀着,右胁下降生太子,太子世间稀,左手指着天右手指着地,托双足金盆内,九龙吐水沐金身,渐渐相成器,渐渐相成器,行七步眼观四围,震法雷神通启,天上天下唯我独称尊,我佛当初在皇宫为太子,骑白马四门游玩,看见他人生老病死苦惨凄,发誓愿早去修行,半夜间过城去雪山修行,修道六年余,麻麦饭充饥,芦芊穿过膝,鹊巢顶上寸步不能移,释迦功德成,释迦成佛道,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功德满,释迦成佛道,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本赞中有一句:左手指着天,右手指着地。同文中提到太子诞生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这种差别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印度习俗等尚右为上,所以右手指天;而中国以左为上,所以中国汉地的悉达多太子像多是以左手指天的。本赞系中国僧人所作。

我今灌沐诸如来  净智庄严功德海

五浊众生离尘垢  同证如来净法身

10、放生  《梵网经菩萨戒》上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放生法会一般在佛、菩萨诞生日或成道日等举行。放生物有螺丝、乌龟、鳖、鱼、泥鳅等。在宁波,规模较大寺院都凿有放生池,如天童寺、雪窦寺、阿育王寺等。宁波市佛教居士林每逢佛、菩萨圣诞日、成道日都要举行放生。各处放生都按放生仪规进行。(插图35

 

附录一:

天童禅寺己巳冬季传戒法会记略

天童禅寺以隆重设坛传戒而闻名海内外,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有时连年传戒,规模盛大。民国十九年(1930),圆瑛接任方丈,即于冬季举行千僧大戒。许多高僧在天童寺受具足戒,有曾任上海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的应慈法师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从寄禅受具足戒;名僧太虚于光绪三十年(1904)依寄禅受具足戒;近代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旸法师和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同于民国十九年(1930)从圆瑛受具足戒。

1989年12月14日至31日(佛历2533年,农历己巳年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初四日),天童寺举行了为期十八天的冬季传戒胜会。三坛戒法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天童禅寺方丈明旸为传戒大和尚,天台山国清寺首座静慧法师为羯摩阿阇黎,阿育王寺方丈通一法师为教授阿阇黎,尊证阿阇黎是天童寺内德高望重的嵩山首座等七位班首大师,引礼师由精研戒学的普陀山普济寺悟道首座及天童寺知客涤瑕等八位职事师。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向传戒法会致电祝贺:“欣悉宝刹今冬举行传戒法会,欢喜赞叹。佛涅槃后,以戒为师,毗尼久住,正法永昌。祝愿戒期吉祥,功德圆满。”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四川、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福建、江西及浙江等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663名四众弟子(计求比丘戒者303人,比丘尼戒者157人,居士戒者203人),虔诚受戒。在戒期,明旸和尚宣讲了《佛说八大人觉经》。

这次传戒法会,是宁波解放四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附录二:

《放生仪规》

法师于放生处,设香案,净水杨枝,众等以慈眼视诸众生,念其沉沦,深生哀悯;复念三宝有大威力,能救拔之。作是观已,手执水盂,默念想云:一心奉请,十方慈父,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降临道场,加持此水,具大功勋,洒沾异类,令彼身心清净,堪闻妙法。

1、举赞 

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除愆,火焰化红莲,南无清凉地菩萨(此句念三遍,主者将净水三洒之)。

2、称圣号

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三遍

3、法师说水文

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膻垢秽尽卷除,令此坛场悉清净。

4、大众持大悲咒若干遍:教有密言谨当持诵……。

5、念心经一遍。

6、念往生咒三遍。

7、请圣

香花迎,香花请,南无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宝(三请法师执手炉白)

8、法师仰白

十方三宝,释迦本师,弥陀慈父,宝胜如来,观音菩萨,流水长者子,天台永明诸大士等,唯愿慈悲,证知护念,今有水陆飞行诸众生,为他网捕,将入死门,弟子某等,发慈悲心,学菩萨行,赎其身命,放使逍遥,承顺大乘经典,代为忏悔,授与三皈,称扬十号,及说十二因缘,但以此类,罪障深重,神识昏迷,不能了知,方等深法。仰乞:

十方三宝,威德冥加,令其开悟,早得解脱。佛子念汝多生业重,堕在畜生,今为汝等,对三宝前,发露罪愆,汝当志诚,随我忏悔。

9、忏悔(法师唱一句,大众和一句)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念三遍)。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忘。

忘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念三遍)。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念三遍)。

10、持咒即七佛灭罪真言

离婆离婆帝  求诃求诃帝  陀罗尼帝 尼诃口罗帝 毗黎你帝 摩诃伽帝 真陵乾帝 莎婆诃(念三遍)

唵  萨斡巴钵 月斯普吒 怛贺口罗  斡资口罗耶 莎诃(念三遍)

11、主白云

诸佛子:汝等不闻三宝,不解皈依,所以轮回三有,今堕畜生。我今授汝等三皈依法。

汝今谛听:诸佛子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傍生。汝等佛子,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念三遍)。

主接着白云:

从今以往,称佛为师,更不皈依外道邪魔;从今以往,称法为师,更不皈依外道典籍;从今以往,称僧为师,更不皈依外道邪众。诸佛子等,皈依三宝已,我会更为汝说,十二因缘,生相灭相,令汝等了知生灭之法,悟不生灭之法,当处究竟,当处清净,当处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一清净,一切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同于诸佛,证大涅槃,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无明无性,本是诸佛,不动之体,汝等执着。妄起无明,譬如病目,见空中花,既知是已,无明即灭。佛子再为汝等称四弘誓愿,令汝得闻,依佛发愿,依愿修行,汝今谛听:

12、发愿(法师唱一句,大众和一句)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遍)。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

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三遍)。

13、称赞如来名号

诸佛子等,我更为汝,称赞如来吉祥名号,能令汝等,永离三涂、八难之苦,常为如来真净佛子(一遍)。

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念三遍)。

14、放生

诸佛子等,此七如来,以誓愿力,拔济众生,一称其名,千生离苦,证无上道;二称其名,千生离苦,证无上道;三称其名,千生离苦,证无上道(一遍)。

主白云:唯愿汝等,既放以后,永不遭遇恶魔吞啖,网捕相加,获尽天年。命终之后,承三宝力,随缘往生,持戒修行,见佛闻法,授菩萨记,转化众生。更愿放生弟子某等,菩提行愿,念念增明,救护众生,常如己想,得生安养,见阿弥陀佛,证无生忍,分身尘刹,尽未来际,广度众生。并愿捕生人等,回心向善,同得解脱,共证真常。

15、举赞

胎卵湿化,多劫沉迷,皈依三宝发菩提,笼网捕免离,海阔天飞,随佛生忉利,南无升天界菩萨摩诃萨(此句念三遍)。

16、念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拈香念佛,不拘多少,将生灵,轻轻放去)。

17、回向(念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放生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18、放生仪规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佛教节会和民间信仰习俗
版权所有:宁波市佛教协会 地址:解放南路12-14 电话:0574-87304414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0及以上版本 网站访问总次数:人次

浙ICP备12045262号 技术支持:宁波合益